发布作品
    楼主
    LeogunLiu头像LeogunLiu头像

    LeogunLiu

    大众ID.3车主·车龄半年

    • 精英创作者LV2精英创作者LV2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登录大师LV4登录大师LV4
    • 懂车评论员LV1懂车评论员LV1
    • 持之以恒LV5持之以恒LV5
    • 懂车智多星LV1懂车智多星LV1

    从5个维度聊聊ID.3半年的用车感受

    03-05发布于:大众ID.3车友圈

    此条内容被收录为精华内容

    #众测主题赛

    我的ID.3是去年八月底提的,当时是2023升级款纯净智享版,没有任何选装,店里送了替换掉内后视镜前方盖板的行车记录仪,后续自己安装了原厂倒车影像和真皮加热方向盘,店里赠送的绒布脚垫中规中矩,后来换成了TPE+美尼斯毯面。

    现在算来,提车也正好半年左右,里程也是中规中矩一年一万公里的水平。也是时候对当初的选择、以及这半年来的用车体验做个总结回顾了!

    【外观颜值】

    关于颜色的选择,当时基本上主推白色灰色,提车的速度也会快一些,白色算是ID.3的最佳配色,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大气。而我希望颜色稍微小众些,选了离子灰。

    关于外观的评价,这一点可能比较主观,但我觉得应该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虽然不是所有人。大灯炯炯有神,尾灯端庄大方。整车圆润,有一点萌,线条过度平滑,很有设计感。前后LOGO扁平化,符合现代审美。后侧45度板正,最帅的角度之一。

    侧颜,18寸的轮毂非常提气,个人觉得比20寸来的更好看。

    买车前都是在店里看到离子灰ID.3的时候多,ID.3开回来之后发现,晚上的离子灰更好看,能够反射出夜间光影。

    因为预算问题,没上顶配,要不然IQ.Light那个矩阵大灯还是非常灵性的,还有我觉得很实用的随动转向功能。

    ID.3一副电气架构的底子,外面披着萌帅的皮,在新能源市场也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也正好符合我的审美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观点仅作参考,尤其是外观见仁见智。

    但也有我不太喜欢的部分,集中在一个特点上,点矩阵!ID.3车身上的点矩阵,前后各一处,一处是前保险杠上两侧的大面积凹点,另一处是C柱顶部的点状贴纸装饰。这两处我都不太喜欢。这一点喜好,我觉得应该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欧洲市场新款的ID.3前脸变化,去除了前保险杠上的凹点,另外,C柱的点状贴纸在国内24款的新车上,也取消了。看来厂家的审美与我大致相同哈哈!

    【驾驶体验】

    2023年是我初次牵手ID.3的一年,也是我变成电驱绝对倾向者的一年!正因为去年上半年将家里其中一辆油车换成了增程动力的车子,体验到电驱动力平顺、响应快的优点,所以在下半年ID.3降价后,果断又将另一辆油车换成了ID.3,也算是支持国家的新能源事业了!

    动力上,电驱平顺动力、快速响应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让人再也想不起汽车上有变速箱这门旧事!ID.3只有一个电机,功率125kW,布置在后轮上。头一次开后驱的车,起步的时候,油门即使踩得很深,也不会出现之前开2.5L阿特兹那种起步挠胎的情况。前50码的加速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只要三秒多,这也是电机驱动的特点,所以市区道路超车都比较游刃有余。

    日常用,感觉基本上动力都足够,大概在80码往后,再加速的时候,依然能够第一时间给到动力响应,这点感觉比较好,但如果此时需要急加速、更加充沛的动力时,会稍显不足。

    还有一点动力上的小瑕疵,就是即使驾驶模式调节成经济模式,加速踏板前段的轻盈感,还是会让动力有有一下子释放出来的感觉,反映到车子上就是,通俗的讲“窜一下”的感觉,不是很强烈,但始终会有一点。“窜一下”结束后,就平顺无比了。

    制动性能上,出厂的车子必须满足国家标准,这点是无疑的,我自己也没有测试条件,也看了很多媒体的测试成绩,百公里刹停距离都在37米多,算是还不错了。这也就是说明,ID.3的制动踏板在被全力踩下,全行程制动的情况下,制动力还是足够的,性能上没有问题。

    而我觉得刹车出问题的地方是,人车沟通感!

    B档下,无论是低速蠕行、堵车跟车,还是高速巡航,只要放开油门,就有较强的动能回收力度,刚开始不习惯的人会有被车拉住的感觉,然后再去刹车时,刹车踏板初段制动效果就显得及时、明显。所以适应的人来说,可以多用B档,刹车的人车沟通感也很好。但是对于不习惯用B档、平时只用D档的人来说,问题就来了。

    制动踏板的前小半段制动效果很小,换句话可以说是初段虚位大,中段开始刹车力度上升,但力度不大,中段结束进入后段时,踩踏阻力突然变得很强,明显与前中段的力度完全不成比例,甚至有一种以为自己已经踩到底的感觉,而如果不用一个很大的力去踩刹车的话,制动效果就差强人意,而如果遇到稍微紧急的情况时,往往会发现,循序渐进增强脚力达成的制动效果不够,又需要突然增大脚力踩刹车,这种整个过程不统一的人体感受,比较割裂。

    所以整个刹车过程比例感是很不好的,给到驾驶员的信心自然就不足。买ID.3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小车灵活,方向盘转向手感、回正力矩好,电门响应快、比例感尚可这些优点,而唯独这个刹车给整车的操控水平拖了后腿!

    之前看过一篇ID.3刹车磨合的技术科普,但忘记出处了,所以在此凭记忆转述下。ID.3的刹车需要磨合5000-10000公里,能够到达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平时刹车不激烈,电机制动参与的会多些,激烈的话,用到机械刹车会多些,机械部分用的多,磨合也就快。按照这样的说法,我平时开车也比较平稳,也刚刚5200+km的里程,所以感觉并没有完全磨合好,所以刹车脚感、或者刹车的人车沟通感没有到达一个最好的状态,所以我的感受供参考。

    在我未达到一万公里、不知道一万公里的刹车脚感之时,我先怀疑下,后轮鼓刹在线性刹车中起到的消极作用。等一万公里后,我再来分享下刹车脚感,也欢迎已经一万公里以上的车友小伙伴分享下感受。

    下面再说说方向盘手感和底盘质感。

    塑料方向盘

    最开始、最直接的是手接触方向盘的手感,很大程度取决于方向盘的造型设计,和用料。刚提车的时候,因为最低配的裸车,所以方向盘是塑料的,怎么说呢,手感中规中矩,能接受,偶尔会有一点会打滑的感觉。最后还是在加装倒车影像的时候,顺便换成了原厂的皮质方向盘,触感提升一大截,皮与塑料完全两种手感!但新方向盘刚装上,可能因为没有经过手油不断的盘,还是有一点滑的,现在用了几个月之后,手感趋于完美了。更推荐大家更换大众另一种打孔的真皮方向盘,像帕萨特那种,能接受那种造型的话,打孔盘的防滑性能和手感会再好一些。

    真皮方向盘

    除了触感,初段的虚位很少,可以接受。方向盘的阻尼感做的也还不错,随速度增加而变沉。但有一个小问题是,在不开启车道居中驾驶辅助,也就是LCC的时候,速度在60码以上巡航时,方向盘初段位移很难调整,需要用很大的力,容易造成调整过多或者根本转不动的情况,反而开启LCC之后,方向盘跟你僵持的力度自动解除,变得容易调节。这个应该可以通过程序设定、软件升级去改进。

    对于底盘,悬架属于偏硬偏运动的,当快速过一般的减速带时,车身能够很快的稳住,没有多余晃动,也能感觉轮胎能够死死贴地,悬架发出的“噗噗”的低沉声音,也显得滤震很有质感,这也是一贯德系车的优点。但过稍高一些的减速带时,轮胎贴地性依旧良好、悬架动作依旧干脆,但即使后悬挂采用五连杆结构,车身、集中在后排的抛跳比较大,如果后排坐人会被颠起。转弯的时候,侧倾很小,支撑性很足,座椅虽然时织物,但造型上对于身体的包裹性到位,所以人不会有被甩出的感觉。

     

    总的来说,我从一辆有着优秀操控的的马自达阿特兹置换成ID.3,各方面也能够基本满意,而胜过阿特兹的地方,便是在于小巧的车身,保证A级车的轴距和空间,同时减少了车头的长度,这应该也是得益于纯电平台开发的好处。

     【智能化】

    车机UI我觉得拟物化之类都做得比较喜欢,再一个整个触控跟手程度和流畅度还是有保证的,没有出现过卡顿的情况。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车机地图指示不够清晰,复杂路口没有详细图示,容易走错路。语音助手识别率一般,主要也是因为支持的功能太少,有用的我能想到的其实也就是调节空调,其他对于窗户的开关等很多常用功能竟然都不支持,所以四个字评价就是“聊胜于无”。

    媒体APP方面还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更新了QQ音乐之后,算是补足了这方面的最后一个短板,其他能在应用商店下载的还有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酷狗音乐、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等,而且这些app使用没有流量限制。停车等人的时候,也是这些APP能够发挥大作用的时候,这方面体验还比较好,非要挑刺一下的话就是屏幕还是不够大啊。

    车机互联这块选择还比较丰富,原车带有的时苹果的CarPlay和百度的CarLife,另外还可以通过买对应的盒子实现华为的HiCar,我自己用的是苹果手机,所以就CarPlay来说,体验还是不错的,不用接额外的盒子,保证了储物空间的整洁、减少了凌乱,还能够通过无线跟有线两种方式连接使用。打电话、听歌、听视频都很方便,尤其是能够补足车机自带地图不够好用的缺点。我个人喜欢用有线连接,原因有三个,虽然充电不快但能够给手机补电量,断和连通过有线的插拔会更加方便,听歌听音乐不会像无线连接那样有延迟。所以我现在每上车,必连CarPlay。已经不可或缺了。

    手机APP车控中,有几样功能比较实用,查看车辆上锁状态,具体到车窗,能够远程预约和调节空调,还有一些基本的查看里程能耗和充电站查找的功能。但不足也有很多,不能远程解锁车辆,远程调节空调等待网络响应时间太长,没有手机车钥匙功能,需要后期再单独花钱加装数字钥匙才能实现,而且还要占用随车赠送的两把钥匙的其中一把,来一直放在车上,貌似是在手套箱后面。另外,我之前建议过的,增加能够按自由时间段查询里程能耗的功能,现在也通过升级实现了,只不过是按月查询的,还没有那么自由,也算是好事了,起码厂家改进的方向还是正确的。

    最后,智能化逃不开智能辅助驾驶,作为十万出头的价位,我个人自然是不要求ID.3更多,有LCC,车道居中的自适应巡航就足够了。其他的因为成本原因,激光雷达、足够数量的毫米波雷达自然是没有,所以更加高阶的,诸如主动变道超车、自主上下高速匝道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我平时高速上的不多,用LCC最多的场景就是高架了,高架行驶大概占我总里程的三分之一不到吧,算是让80码行驶的高架路段不那么累了,还是有效果的。还有就是那种堵车跟车特别慢的场景,我也会打开LCC,这样能够从频繁的加速、制动中将右脚解放出来,ID.3的中控台太矮,右脚靠不到,经常换踏板会让右脚很累,而且一直连到腰部。但有个应对加塞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自己多注意路况,及时刹车来干预。

     

    【续航能耗】

    续航这一块,我想通过我的实际统计来展示,这样最有说服力,但也有局限性,就是我所处地区是江南地块,冬天最冷不过零下一二度,所以我展示的续航能耗表现只能是-2℃到40℃不到的环境情况,北方更冷的天气会在我的基础上更差一些。

    首先说一下我的用车场景,最多的是上下班,红绿灯很多,12km的路需要开40分钟,算是比较堵的了。其次一小半是高架和县道,对能耗来说比较友好。平时不怎么上高速。

    因为小区地库物业供电,无法接入国网电表,所以从自家电表拉线到车库安装了充电桩。

    江苏针对家用电实行的是峰谷阶梯制,在未购置新能源车之前,家里用电已经接近三阶电,所以给ID.3充电的电价可以按照三阶谷电的0.66元/kwh来计算,再加上电表到车位足足120米的线路损耗实在大,接近30%。开启车机充电管理里面的“降低交流电充电电流”功能后,损耗能够降低至20%!

    打开“降低交流电充电电流”功能前后

    所以算下来一度电的价格大概是八毛出头,形象的描述就是:

    如果百公里电耗12kwh的情况下,正好是每公里1毛钱!

    夏天:

    提车在8月底,9月勉强算夏天,温度也都在30度以上,用车肯定是要开启空调的,所以续航会偏高一些,续航也达不到官方标称的450km。实际大约在350km,每公里费用为1毛3。

    秋天:

    到了10月下旬、11月,天气转凉快,空调也就用不着了,这时候无论怎么开、无论拥堵顺畅,电耗都不会有太大变化,算下来最高也就12度电百公里。

    续航可以达到接近官方标称的450km,成本在每公里1毛钱!

    冬天

    白天因为太阳射入,车内还是比较温暖的,所以用不到空调,基本上晚上行车时会比较冷,会开暖空调。所以平均下来电耗不高。续航300+km,每公里费用1毛2。

    但实际可以参考比较有代表性的单程能耗,电耗17.2kwh/百公里,所以续航将将够300km,再冷一些,应该300km是达不到的,每公里的费用算下来时1毛5。

    另外需要提一句,ID.3的暖空调十分给力,尤其还有快速加热功能,真叫三个字:热得快!

    【用车成本】

    ID.3作为纯电车,最大的优势自然是每公里的行驶成本极低。要说我的行驶成本,涉及到我 的充电条件和地区电费标准,前面续航能耗里面也介绍了。

    所以根据APP内的充电电量和电表电量统计,23年的充电费用也可以统计出来。

    先展示下,提车后的2023年4个月的花费。

    关于个人的一些车品置办,加装改造属于一次性的费用,可以不计入日常成本费用。而4个月中停车费用、充电费用这两项日常费用,合计为739,换算到一年,预估第一年会是2200左右,保险费用是5500,开头也说了我半年的行驶公里数差不多就是5000km,所以在我一年一万公里的使用情况下,第一年的成本会是在7700左右,比以前油车一年一万多还是省好几千的。主要我家里两辆车,加起来两万多公里,分摊给ID.3自然也就不多了,如果车友们公里开的多,那就更省了。

    用车成本其实很关键的一点,要谈及电车的保值率!而保值率很大程度受影响的是电池的健康状况,而我属于乐观主义者,首先电池的质量,在现在的工业能力来讲,已经属于用不坏的水平了,而电池衰减对于绝大多数家用的那点有限里程来说,不会那么大,所以,即使时间维度往厂了说,十年之后,我ID.3的电池维持在80%以上的容量,应该是完全不在话下,甚至90%都是可以冲一下的。所以,十年后,这车两万块钱,怎么样都是值的吧?跟现在市面上的同价位的油车来对比的话,感觉没有什么差异。所以在这一块,也就是贬值损耗,就不计入用车成本来计算了。

    【总结】

    以上便是我半年5000多公里的、五个维度的用车感受,千人千面,一定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但参考意义还是有的,很乐意的跟车友们分享,能够激发更多的讨论那就更好了。

    ID.3不愧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高颜值小车,从三年多车龄的阿特兹换成ID.3以来半年,也丝毫没有后悔,ID.3的里程数5000km还甚少,以后会更多地使用他,陪伴他,也会让更丰满的回忆,充斥ID.3的小车厢!

    最后,希望并感谢ID.3圈主黑暗邪神总督大大推荐加精!


    作者提到的车系:


    回复楼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