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应感动头像应感动头像

    应感动

    简介:南无阿弥陀佛

    17粉丝14关注866获赞关注
    应感动视频1应感动视频1

    提问纠结要不要换车 20款小冒4雅开了3年4w公里。除了空间略小,刹车主观感受刹不住外,产品力还是不错的。4s店每次保养必加项目,如今4儿子不好干,这个我也理解。被套路过2回后,我就要求只按说明保养。 这3年来,中国车市太卷了。小冒产品力的竞争优势被国产车pk得没剩啥了。十一前我开着小冒去星途和奇瑞4s店试驾了瑶光、揽月和虎9,都是顶配。 比如减震,同样高度的减速带,小冒的起伏还是过于明显了。细碎颠簸差不多。 小冒的静谧性和瑶光、虎9在伯仲之间而已,肯定不如揽月,揽月的音响印象深刻。 动力也差不多,相比奇瑞发动机,小冒紧凑车的优势并不明显,起步都不算爽快,虽然中段加速也都略有迟疑,但小冒思考的时间我感觉是最长的。 小冒不规律的低速顿挫我可以无视,但在那几辆车上,只能说平顺的感觉很久违。 4雅的配置在3年前虽然不低了,但跟国产车比配置,大家都懂。奇瑞的车机虽然不咋地,但小冒上次车机更新是去年的事了吧,林肯Z的车机升级(远程启动空调、遥控车窗等)跟小冒没有半点关系。百度地图定位漂移带着我走了不少冤枉路…… 本来只是好奇,纯粹想看看国产车能进不到什么程度,真没想到试完了心里就长草了。前段时间网上有说25年小冒停产,我更是动了心,纠结要不要换车。由于没法安装充电桩,且对混电、纯电电池稳定性存疑,所以再换车也只考虑燃油车。 20款4雅估计还能卖16、7w左右吧,当年落地31w,真是肉疼。再加4w,换个虎9大5座顶配或者瑶光顶配。如果等到25年真停产了,估计只能卖10个左右。左右都是肉。如果不换,我是一定要改装下小冒的制动,先从卡钳开始。 纠结啊!兄弟们帮我参谋参谋,要不要换?

    2023-10-12
    2023-10-09
    2023-10-09
    应感动图1应感动图1
    2023-09-01
    2023-06-25

    关于长城举报比亚迪,我有一句话想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国产车发展至今可谓不易。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卷得合资鬼哭狼嚎。就在国人乃至国家看到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突然打开一片新天地时,爆出长城举报比亚迪的新闻。亲者痛,仇者快。长城以拙劣的做法清楚得向世人展示什么叫“囚徒困境”。 昨天还有2篇新闻也吸引了我的注意。一篇是特斯拉宣布和福特合作,福特的电动汽车用户可以使用特斯拉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2万个超级充电桩。这条美国车企合作的新闻对比长城撕逼行为,格局高下立判。另一篇是“特斯拉被匿名举报人向德国《商报》泄露了100GB数据,其中包含数千份客户投诉,这些投诉引发了海外对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功能安全性的严重担忧”。稍微有点脑子的,在目睹全球特斯拉如此多的共性问题后,如果还觉得马斯克吹嘘的fsd很安全,那就赶紧去提车,不要浪费你的智商。之所以这里提特斯拉,是因为长城和比亚迪掐架,最高兴的恐怕是特斯拉。 回到长城举报事件,我不太想讨论孰是孰非,这个不太重要。首先我联想到日系造假的历史。于是我查了近10年来的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事件,有不少都是我头一次听说,稍微搜了下,影响竟然还不小,保证每次都有90度鞠躬。 2015年高田“安全气囊门”事件 2016年三菱汽车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17年神户制钢所品质检测数据造假 2017年日本东丽公司造假门事件 2017年斯巴鲁篡改数据事件 2018年日产质检/排废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20年电装公司燃油泵大规模召回事件 2020年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篡改数据 2021年雷克萨斯车辆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2021年曙光制动器质检数据造假事件 2022年日野汽车违规造假事件 我只是复制黏贴都觉得很麻烦,但从历史造假记录来看,日本人并不这样想,且乐此不疲,鞠躬不厌。从安全气囊、尾气排放、用钢质量、制动数据、轮胎质量等等,工匠造假精神出人意料、无处不在、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重要报道在国内往往如蜻蜓点水般瞬间离开大众视野,这不得不表扬中国车煤圈常年来对日系的深情厚爱。除了这帮主流车评人对日系沉甸甸的感情外,还有一点必须看到——日系造假历史极其悠久。比如高田安全气囊(09年就发生气囊致死案,15年才在美国立案)、神户制钢造假(神户制钢承认长期大面积篡改部分铝合金、铜制品的强度、尺寸以及耐久性等重要出厂数据,冒充达标产品出售,神户制钢承认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伪造数据)、曙光制动造假长达20年、东丽造假篡改数据的产品是汽车轮胎(自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存在篡改产品质检数据行为)、斯巴鲁承认在长达30年间大规模使用“无资质”员工参与车辆检测,且存在排放数据篡改和造假的行为……看完日系造假历史,我真不敢相信,日系在国内是如何获得经久耐用一车传三代的口碑。能把牛逼吹得如此颠倒黑白,一方面不得不佩服小日本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为厚颜无耻的中国主流车煤圈车评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折服——你们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更有趣的是,日系深入骨髓、遍地造假的汽车文化基因中,很难看到互相撕逼的情况,日系三杰情同手足的友谊天长地久。难道日系就没有举报的基因?我找到2015年的一篇旧闻:“据《日经环保》报道,大众柴油车的排放造假并不是首次被公布。早在几年前,丰田就已经对大众柴油车的排放产生了疑问,并且向欧洲的相关机构提出了取缔的要求,但有关机构并没有采取行动。”这篇新闻说明两点:一、丰田作为日系老大哥,10年前就在欧洲举报大众了。二、即便你举报得合情合理合法,丰田你在欧洲又能怎样呢?理都不理你!所以长城比亚迪互撕,为何一定要国家给个说法?国家无论怎么做,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反而此时不作为可能才是对国家、车企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无论是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主流国产车企,更大的市场一定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在于能否拿下国外被日系、德系、美系长期霸占的全球市场。对此,我非常看好——我们的产品竞争力特别是混动和新能源可谓吊打如今的主流合资车型,即便是特斯拉,10年几乎不改款不推新款,当产品力差距过大,这些合资品牌以实际市场销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在更广阔的天地,主流自主品牌间合作才是正途。与其国内互相撕逼,不如集中精力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取得更多成绩时,那些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国人才会更加认同这些品牌。然而相比日系的和文化,我们的汽车文化充斥了内卷、竞争,这不完全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大问题。弹丸之国的日本尚且有三杰在全世界横行,我们国家怎么可能只有1、2个自主品牌开疆拓土。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行业利益角度思考,这次撕逼事件的结果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国内车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呼吁首先需要整顿的是那些常年仰仗合资车企的主流车评人们——你们该退休了!

    2023-05-27

    关于长城举报比亚迪,我有一句话想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国产车发展至今可谓不易。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卷得合资鬼哭狼嚎。就在国人乃至国家看到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突然打开一片新天地时,爆出长城举报比亚迪的新闻。亲者痛,仇者快。长城以拙劣的做法清楚得向世人展示什么叫“囚徒困境”。 昨天还有2篇新闻也吸引了我的注意。一篇是特斯拉宣布和福特合作,福特的电动汽车用户可以使用特斯拉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2万个超级充电桩。这条美国车企合作的新闻对比长城撕逼行为,格局高下立判。另一篇是“特斯拉被匿名举报人向德国《商报》泄露了100GB数据,其中包含数千份客户投诉,这些投诉引发了海外对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功能安全性的严重担忧”。稍微有点脑子的,在目睹全球特斯拉如此多的共性问题后,如果还觉得马斯克吹嘘的fsd很安全,那就赶紧去提车,不要浪费你的智商。之所以这里提特斯拉,是因为长城和比亚迪掐架,最高兴的恐怕是特斯拉。 回到长城举报事件,我不太想讨论孰是孰非,这个不太重要。首先我联想到日系造假的历史。于是我查了近10年来的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事件,有不少都是我头一次听说,稍微搜了下,影响竟然还不小,保证每次都有90度鞠躬。 2015年高田“安全气囊门”事件 2016年三菱汽车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17年神户制钢所品质检测数据造假 2017年日本东丽公司造假门事件 2017年斯巴鲁篡改数据事件 2018年日产质检/排废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20年电装公司燃油泵大规模召回事件 2020年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篡改数据 2021年雷克萨斯车辆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2021年曙光制动器质检数据造假事件 2022年日野汽车违规造假事件 我只是复制黏贴都觉得很麻烦,但从历史造假记录来看,日本人并不这样想,且乐此不疲,鞠躬不厌。从安全气囊、尾气排放、用钢质量、制动数据、轮胎质量等等,工匠造假精神出人意料、无处不在、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重要报道在国内往往如蜻蜓点水般瞬间离开大众视野,这不得不表扬中国车煤圈常年来对日系的深情厚爱。除了这帮主流车评人对日系沉甸甸的感情外,还有一点必须看到——日系造假历史极其悠久。比如高田安全气囊(09年就发生气囊致死案,15年才在美国立案)、神户制钢造假(神户制钢承认长期大面积篡改部分铝合金、铜制品的强度、尺寸以及耐久性等重要出厂数据,冒充达标产品出售,神户制钢承认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伪造数据)、曙光制动造假长达20年、东丽造假篡改数据的产品是汽车轮胎(自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存在篡改产品质检数据行为)、斯巴鲁承认在长达30年间大规模使用“无资质”员工参与车辆检测,且存在排放数据篡改和造假的行为……看完日系造假历史,我真不敢相信,日系在国内是如何获得经久耐用一车传三代的口碑。能把牛逼吹得如此颠倒黑白,一方面不得不佩服小日本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为厚颜无耻的中国主流车煤圈车评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折服——你们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更有趣的是,日系深入骨髓、遍地造假的汽车文化基因中,很难看到互相撕逼的情况,日系三杰情同手足的友谊天长地久。难道日系就没有举报的基因?我找到2015年的一篇旧闻:“据《日经环保》报道,大众柴油车的排放造假并不是首次被公布。早在几年前,丰田就已经对大众柴油车的排放产生了疑问,并且向欧洲的相关机构提出了取缔的要求,但有关机构并没有采取行动。”这篇新闻说明两点:一、丰田作为日系老大哥,10年前就在欧洲举报大众了。二、即便你举报得合情合理合法,丰田你在欧洲又能怎样呢?理都不理你!所以长城比亚迪互撕,为何一定要国家给个说法?国家无论怎么做,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反而此时不作为可能才是对国家、车企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无论是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主流国产车企,更大的市场一定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在于能否拿下国外被日系、德系、美系长期霸占的全球市场。对此,我非常看好——我们的产品竞争力特别是混动和新能源可谓吊打如今的主流合资车型,即便是特斯拉,10年几乎不改款不推新款,当产品力差距过大,这些合资品牌以实际市场销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在更广阔的天地,主流自主品牌间合作才是正途。与其国内互相撕逼,不如集中精力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取得更多成绩时,那些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国人才会更加认同这些品牌。然而相比日系的和文化,我们的汽车文化充斥了内卷、竞争,这不完全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大问题。弹丸之国的日本尚且有三杰在全世界横行,我们国家怎么可能只有1、2个自主品牌开疆拓土。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行业利益角度思考,这次撕逼事件的结果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国内车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呼吁首先需要整顿的是那些常年仰仗合资车企的主流车评人们——你们该退休了!

    2023-05-27

    关于长城举报比亚迪,我有一句话想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国产车发展至今可谓不易。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卷得合资鬼哭狼嚎。就在国人乃至国家看到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突然打开一片新天地时,爆出长城举报比亚迪的新闻。亲者痛,仇者快。长城以拙劣的做法清楚得向世人展示什么叫“囚徒困境”。 昨天还有2篇新闻也吸引了我的注意。一篇是特斯拉宣布和福特合作,福特的电动汽车用户可以使用特斯拉在美国和加拿大的1.2万个超级充电桩。这条美国车企合作的新闻对比长城撕逼行为,格局高下立判。另一篇是“特斯拉被匿名举报人向德国《商报》泄露了100GB数据,其中包含数千份客户投诉,这些投诉引发了海外对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功能安全性的严重担忧”。稍微有点脑子的,在目睹全球特斯拉如此多的共性问题后,如果还觉得马斯克吹嘘的fsd很安全,那就赶紧去提车,不要浪费你的智商。之所以这里提特斯拉,是因为长城和比亚迪掐架,最高兴的恐怕是特斯拉。 回到长城举报事件,我不太想讨论孰是孰非,这个不太重要。首先我联想到日系造假的历史。于是我查了近10年来的日本汽车行业造假事件,有不少都是我头一次听说,稍微搜了下,影响竟然还不小,保证每次都有90度鞠躬。 2015年高田“安全气囊门”事件 2016年三菱汽车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17年神户制钢所品质检测数据造假 2017年日本东丽公司造假门事件 2017年斯巴鲁篡改数据事件 2018年日产质检/排废油耗数据造假事件 2020年电装公司燃油泵大规模召回事件 2020年日本均胜安全系统公司篡改数据 2021年雷克萨斯车辆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2021年曙光制动器质检数据造假事件 2022年日野汽车违规造假事件 我只是复制黏贴都觉得很麻烦,但从历史造假记录来看,日本人并不这样想,且乐此不疲,鞠躬不厌。从安全气囊、尾气排放、用钢质量、制动数据、轮胎质量等等,工匠造假精神出人意料、无处不在、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重要报道在国内往往如蜻蜓点水般瞬间离开大众视野,这不得不表扬中国车煤圈常年来对日系的深情厚爱。除了这帮主流车评人对日系沉甸甸的感情外,还有一点必须看到——日系造假历史极其悠久。比如高田安全气囊(09年就发生气囊致死案,15年才在美国立案)、神户制钢造假(神户制钢承认长期大面积篡改部分铝合金、铜制品的强度、尺寸以及耐久性等重要出厂数据,冒充达标产品出售,神户制钢承认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伪造数据)、曙光制动造假长达20年、东丽造假篡改数据的产品是汽车轮胎(自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存在篡改产品质检数据行为)、斯巴鲁承认在长达30年间大规模使用“无资质”员工参与车辆检测,且存在排放数据篡改和造假的行为……看完日系造假历史,我真不敢相信,日系在国内是如何获得经久耐用一车传三代的口碑。能把牛逼吹得如此颠倒黑白,一方面不得不佩服小日本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为厚颜无耻的中国主流车煤圈车评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折服——你们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更有趣的是,日系深入骨髓、遍地造假的汽车文化基因中,很难看到互相撕逼的情况,日系三杰情同手足的友谊天长地久。难道日系就没有举报的基因?我找到2015年的一篇旧闻:“据《日经环保》报道,大众柴油车的排放造假并不是首次被公布。早在几年前,丰田就已经对大众柴油车的排放产生了疑问,并且向欧洲的相关机构提出了取缔的要求,但有关机构并没有采取行动。”这篇新闻说明两点:一、丰田作为日系老大哥,10年前就在欧洲举报大众了。二、即便你举报得合情合理合法,丰田你在欧洲又能怎样呢?理都不理你!所以长城比亚迪互撕,为何一定要国家给个说法?国家无论怎么做,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反而此时不作为可能才是对国家、车企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无论是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主流国产车企,更大的市场一定不在国内,而是在海外,在于能否拿下国外被日系、德系、美系长期霸占的全球市场。对此,我非常看好——我们的产品竞争力特别是混动和新能源可谓吊打如今的主流合资车型,即便是特斯拉,10年几乎不改款不推新款,当产品力差距过大,这些合资品牌以实际市场销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在更广阔的天地,主流自主品牌间合作才是正途。与其国内互相撕逼,不如集中精力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取得更多成绩时,那些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国人才会更加认同这些品牌。然而相比日系的和文化,我们的汽车文化充斥了内卷、竞争,这不完全是汽车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大问题。弹丸之国的日本尚且有三杰在全世界横行,我们国家怎么可能只有1、2个自主品牌开疆拓土。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行业利益角度思考,这次撕逼事件的结果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国内车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呼吁首先需要整顿的是那些常年仰仗合资车企的主流车评人们——你们该退休了!

    2023-05-27
    2023-05-06

    #用车感受20年11月买的第一批2020款四雅(之所以上四驱不是为了越野,是为了安全)。保养了3次,目前接近4万km。 1、顿挫是必然的,跑了大几千km后可能也是越来越适应了,顿挫感没当初那么明显了。即便今天,顿挫感还不如我原来速腾第一代干式双离合来得顺畅。但我对顿挫不是特别在意,这也是因人而异。 2、开了2年半,异响几乎是没有的。第2次保养我曾经去找过4s店,因为车里时不时有哒哒的金属敲击声。把所有物品全都卸了以后,声音没有了。我才知道原来是儿童安全座椅卡扣和车座相连的碰撞声。 3、车机只能说勉强够用。这也是因人而异,不能装第三方软件,比如哔哩哔哩等。百度地图还凑活,2年半中导航自动退出过2-3次,黑屏过1次,重启后都正常。据说sync+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了,不知道和20款车机有啥区别。 4、表显油耗百公里8升,肯定有水分,但9能打得住。一箱油跑个600km很平常。 5、上5wkm打算换朝阳一号或者米其林pilot sport4 suv试试,就是想提升抓地力,总感觉刹车太软,心里没底。 6、车内空间够用,后备箱勉强。小冒后排座椅可以前后调节,所以载物时相对其他紧凑型suv还好。但还是后悔买小了。当初在锐界和小冒之间选,因为锐界没有大五座4驱suv(至今没有),所以只好选了小冒。 小结:冒险家这款车在2020年属实能打,但这两年国产车进步有目共睹,太气人了。30w左右,比这款车强的太多了。无论是燃油还是混动,瑶光、坦克300、蓝山、领克08,还没提比亚迪呢……30w基本都是顶配了。 品牌在国内还能活多久,这是很现实的。如今中国车市终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不再被合资车企公关+无耻主流车评人(全tm是广告)裹挟,中国车煤圈终于看到点希望,得益于年轻一代对产品力的理解和认同。悲催的是认知转变太快,同价位产品力比较,合资相比国产太拉跨,特别是日系,用实力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扯远了)。对于林肯,它的产品力可能相比同级bba是能打的,但国产车的进步不是林肯能赶上的,所以我不看好。 最后必须吐槽北京奥吉通林肯4s店套路太深。 我在这家4s店第二次保养(不到1.8万km),告知需要做曲轴清洗。出于对林肯品牌的信任,我没有疑问的签字并付款1k7、8吧。后来问了个朋友,他说曲轴清洗只有积碳严重才有意义。没听说不到2万的车需要清洗的。回家后在网上查询,果然被套路了……4s店应明确告知哪些是建议项目,哪些是必做项目。不能含混其词。这次保养被告知减震漏油,对这一点我不意外,等了1周配件后,换了2个后轮减震器。 第3次保养也很有意思,又被告知减震漏油,这就有点意外了。3次保养,2次换减震。合着跑1万多km换一次呗,一想免费,换就换吧。这次保养也是坑爹,客服推荐2k多的套餐,我说我不要套餐,只要按保养手册上最基本的项目保养,客服假么假事一顿敲键盘,然后说也是2k多!除了套路还是套路!把车开走时,我觉得不太对劲,查了下胎压,果然把胎压打到250,随便跑跑胎压就上270了。但说明书上明明写着,小冒最适合的胎压是220!你4s店连这都不知道,做保养瞎充什么气啊! 以上支出是在减免工时费500元/次和免基础保养项目(机油机滤)后实际支付的。最近估摸着要做第4次保养了,我必须换个4s店了,我宁可不要奥吉通的减免工时费和免费机油机滤(买车时要了10次工时费减免和基础机油机滤免费),看看其他林肯4s店是不是都这么拉跨。 此外,最想把轮胎尺寸改成245/45/20,这好像是美版小冒的选配轮胎。油耗会增加,操控性估计会大幅提升。改装的话怎么备案,有知道的小伙伴请指导下。

    2023-05-06

    #用车感受20年11月买的第一批2020款四雅(之所以上四驱不是为了越野,是为了安全)。保养了3次,目前接近4万km。 1、顿挫是必然的,跑了大几千km后可能也是越来越适应了,顿挫感没当初那么明显了。即便今天,顿挫感还不如我原来速腾第一代干式双离合来得顺畅。但我对顿挫不是特别在意,这也是因人而异。 2、开了2年半,异响几乎是没有的。第2次保养我曾经去找过4s店,因为车里时不时有哒哒的金属敲击声。把所有物品全都卸了以后,声音没有了。我才知道原来是儿童安全座椅卡扣和车座相连的碰撞声。 3、车机只能说勉强够用。这也是因人而异,不能装第三方软件,比如哔哩哔哩等。百度地图还凑活,2年半中导航自动退出过2-3次,黑屏过1次,重启后都正常。据说sync+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了,不知道和20款车机有啥区别。 4、表显油耗百公里8升,肯定有水分,但9能打得住。一箱油跑个600km很平常。 5、上5wkm打算换朝阳一号或者米其林pilot sport4 suv试试,就是想提升抓地力,总感觉刹车太软,心里没底。 6、车内空间够用,后备箱勉强。小冒后排座椅可以前后调节,所以载物时相对其他紧凑型suv还好。但还是后悔买小了。当初在锐界和小冒之间选,因为锐界没有大五座4驱suv(至今没有),所以只好选了小冒。 小结:冒险家这款车在2020年属实能打,但这两年国产车进步有目共睹,太气人了。30w左右,比这款车强的太多了。无论是燃油还是混动,瑶光、坦克300、蓝山、领克08,还没提比亚迪呢……30w基本都是顶配了。 品牌在国内还能活多久,这是很现实的。如今中国车市终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不再被合资车企公关+无耻主流车评人(全tm是广告)裹挟,中国车煤圈终于看到点希望,得益于年轻一代对产品力的理解和认同。悲催的是认知转变太快,同价位产品力比较,合资相比国产太拉跨,特别是日系,用实力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扯远了)。对于林肯,它的产品力可能相比同级bba是能打的,但国产车的进步不是林肯能赶上的,所以我不看好。 最后必须吐槽北京奥吉通林肯4s店套路太深。 我在这家4s店第二次保养(不到1.8万km),告知需要做曲轴清洗。出于对林肯品牌的信任,我没有疑问的签字并付款1k7、8吧。后来问了个朋友,他说曲轴清洗只有积碳严重才有意义。没听说不到2万的车需要清洗的。回家后在网上查询,果然被套路了……4s店应明确告知哪些是建议项目,哪些是必做项目。不能含混其词。这次保养被告知减震漏油,对这一点我不意外,等了1周配件后,换了2个后轮减震器。 第3次保养也很有意思,又被告知减震漏油,这就有点意外了。3次保养,2次换减震。合着跑1万多km换一次呗,一想免费,换就换吧。这次保养也是坑爹,客服推荐2k多的套餐,我说我不要套餐,只要按保养手册上最基本的项目保养,客服假么假事一顿敲键盘,然后说也是2k多!除了套路还是套路!把车开走时,我觉得不太对劲,查了下胎压,果然把胎压打到250,随便跑跑胎压就上270了。但说明书上明明写着,小冒最适合的胎压是220!你4s店连这都不知道,做保养瞎充什么气啊! 以上支出是在减免工时费500元/次和免基础保养项目(机油机滤)后实际支付的。最近估摸着要做第4次保养了,我必须换个4s店了,我宁可不要奥吉通的减免工时费和免费机油机滤(买车时要了10次工时费减免和基础机油机滤免费),看看其他林肯4s店是不是都这么拉跨。 此外,最想把轮胎尺寸改成245/45/20,这好像是美版小冒的选配轮胎。油耗会增加,操控性估计会大幅提升。改装的话怎么备案,有知道的小伙伴请指导下。

    2023-05-06

    #用车感受20年11月买的第一批2020款四雅(之所以上四驱不是为了越野,是为了安全)。保养了3次,目前接近4万km。 1、顿挫是必然的,跑了大几千km后可能也是越来越适应了,顿挫感没当初那么明显了。即便今天,顿挫感还不如我原来速腾第一代干式双离合来得顺畅。但我对顿挫不是特别在意,这也是因人而异。 2、开了2年半,异响几乎是没有的。第2次保养我曾经去找过4s店,因为车里时不时有哒哒的金属敲击声。把所有物品全都卸了以后,声音没有了。我才知道原来是儿童安全座椅卡扣和车座相连的碰撞声。 3、车机只能说勉强够用。这也是因人而异,不能装第三方软件,比如哔哩哔哩等。百度地图还凑活,2年半中导航自动退出过2-3次,黑屏过1次,重启后都正常。据说sync+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了,不知道和20款车机有啥区别。 4、表显油耗百公里8升,肯定有水分,但9能打得住。一箱油跑个600km很平常。 5、上5wkm打算换朝阳一号或者米其林pilot sport4 suv试试,就是想提升抓地力,总感觉刹车太软,心里没底。 6、车内空间够用,后备箱勉强。小冒后排座椅可以前后调节,所以载物时相对其他紧凑型suv还好。但还是后悔买小了。当初在锐界和小冒之间选,因为锐界没有大五座4驱suv(至今没有),所以只好选了小冒。 小结:冒险家这款车在2020年属实能打,车是好车。但这两年国产车进步有目共睹,太气人了。30w左右,比这款车强的太多了。无论是燃油还是混动,瑶光、坦克300、蓝山、领克08,还没提比亚迪呢……30w基本都是顶配了。 品牌在国内还能活多久,这是很现实的。如今中国车市终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不再被合资车企公关+无耻主流车评人(全tm是广告)裹挟,中国车煤圈终于看到点希望,得益于年轻一代对产品力的理解和认同。悲催的是认知转变太快,同价位产品力比较,合资相比国产太拉跨,特别是日系,用实力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扯远了)。对于林肯,它的产品力可能相比同级bba是能打的,但国产车的进步不是林肯能赶上的,所以我不看好。 最后必须吐槽北京奥吉通林肯4s店套路太深。 我在这家4s店第二次保养(不到1.8万km),告知需要做曲轴清洗。出于对林肯品牌的信任,我没有疑问的签字并付款1k7、8吧。后来问了个朋友,他说曲轴清洗只有积碳严重才有意义。没听说不到2万的车需要清洗的。回家后在网上查询,果然被套路了……4s店应明确告知哪些是建议项目,哪些是必做项目。不能含混其词。这次保养被告知减震漏油,对这一点我不意外,等了1周配件后,换了2个后轮减震器。 第3次保养也很有意思,又被告知减震漏油,这就有点意外了。3次保养,2次换减震。合着跑1万多km换一次呗,一想免费,换就换吧。这次保养也是坑爹,客服推荐2k多的套餐,我说我不要套餐,只要按保养手册上最基本的项目保养,客服假么假事一顿敲键盘,然后说也是2k多!除了套路还是套路!把车开走时,我觉得不太对劲,查了下胎压,果然把胎压打到250,随便跑跑胎压就上270了。但说明书上明明写着,小冒最适合的胎压是220!你4s店连这都不知道,做保养瞎充什么气啊! 以上支出是在减免工时费500元/次和免基础保养项目(机油机滤)后实际支付的。最近估摸着要做第4次保养了,我必须换个4s店了,我宁可不要奥吉通的减免工时费和免费机油机滤(买车时要了10次工时费减免和基础机油机滤免费),看看其他林肯4s店是不是都这么拉跨。 此外,最想把轮胎尺寸改成245/45/20,这好像是美版小冒的选配轮胎。油耗会增加,操控性估计会大幅提升。改装的话怎么备案,有知道的小伙伴请指导下。

    2023-05-06
    2023-01-06
    2023-01-06
    应感动图2应感动图2
    2022-10-10

    谁能算出在美的丰田混动自燃率? 近日,一家美国研究机构发表了一份汽车安全报告,通过对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 NTSB )、运输统计局 ( BTS ) 以及政府发布的召回数据进行研究发现: 实际上最危险的是混合动力汽车。 以2021年为例,美国只有52起电动车火灾,同期,美国混合动力汽车有16,051起火灾事故,燃油车有199,533起火灾事故。 结合保有量,从概率来看,平均每10万辆销量中起火次数最多的是混合动力汽车,达到3474.5辆,火灾率约为3.5%,纯油车每10万辆销量中有1529.9辆车发生火灾,火灾率约为1.5%,纯电动汽车每10万辆销量中有25.1辆车发生火灾,火灾率仅为0.03%。 其他需要考量的问题 1、车龄 美国燃油车的车龄普遍偏长,有很多10年甚至20年以上车龄的“老车”还在服役,而新能源汽车通常车龄较短,大多数特斯拉汽车比美国的整体平均车龄还年轻。当纯电动汽车原本就可能存在自燃风险的动力电池老化之后,它能否保持如今的自燃率还是个未知数。 2、丰田 分析机构Wards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大增76%,至801,550辆。丰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的合并销量提升了73%,至583,697辆,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混合动力汽车。 以2022年上半年销量来看,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销量为41.52万台,其中丰田销量总计266413辆,渗透率25.5%。丰田占据了60%的美国混动市场,这种优势一直在延续。 丰田一家拥有6成的美国混动市场份额+美国混动汽车火灾率为3.5%。结合去年丰田已经官宣,在新车上“需要很大的勇气”使用瑕疵零部件,考虑混动的同学们请绕开丰田。 3、国内 在2022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引述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相关数据。2021年度,全国发生电动汽车火灾事故3000余起,占比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0.03%,稍高于传统燃油车,后者“年火灾事故率”约为0.01%-0.02%。 以上仅供参考。

    应感动图3应感动图3
    2021-12-28
    应感动图4应感动图4
    应感动图5应感动图5
    2021-10-11
    2021-10-11
    2021-08-25

    宁波家具工厂李大冲该内容已被作者删除

    2021-04-28

    Kosin433就在今天早上,我去上班的路上行驶在高架上,车速70的时候全车电子设备包括仪表盘全部失效黑屏,只剩发动机在工作,吓得我整个人都清醒,赶紧靠最右侧车道停车,双闪也失效按了没反应,后备箱电尾门也开不起来拿不出三脚架,旁边的车开的又快又多,只能躲在车里等救援,幸好高架上的交警没到5分钟就赶来帮忙,要是来晚点搞不好要被后面车给追尾。真不敢想象我要是在高速上遇到这种事还得了,现在送去4s店也没个具体说法,说要厂家派人来解决,找不到问题。各位车主开车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记得把三脚架放手套箱里,不然遇到我这种情况真的太危险了!!

    小冒:就要小众 绝不冒险图1小冒:就要小众 绝不冒险图1

    车车是道真正的内行,买新车先看二手车

    2021-04-25

    66号车评试驾凯迪拉克XT5:春暖花开,走马花城,徜徉花海,不犯花痴

    2021-04-03
    应感动图6应感动图6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