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纯电车EvE头像纯电车EvE头像

    纯电车EvE

    简介:菊花花爱博博❤️ 新能源汽车资讯

    159粉丝0关注617获赞关注

    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 在全球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的浪潮中,日本汽车制造商们的战略选择正逐渐展现出不同的轨迹。   5月28日,丰田(Toyota)、马自达(Mazda)、斯巴鲁(Subaru)共同举办了“多路径技术说明会(Multipathway Workshop)”。说明会上,这三家车企宣布将联手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内燃机技术。   其实日系车在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发一直有独到之处,不然在玩车界也就不会有那么一批JDM死忠粉。   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这三家公司在内燃机领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丰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其混动技术在业界早已闻名;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在燃油效率上有着很不错的成果;而斯巴鲁则是全球第二家拥有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的车企(第一家是保时捷),以及拥有强大的四驱技术。   因此,这三家日系车企准备进行联合优势互补,为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丰田将继续专注于以内燃机为主的Hybrid混动系统,斯巴鲁将把水平对置引擎与电动化技术相结合打造混动系统,马自达则负责开发以转子发动机为基础的增程式动力系统。   但是,同样为日系车企一员的日产公司却选择了与丰田、马自达分道扬镳。近日,日产高级副总裁兼非洲、中东、印度、欧洲和大洋洲地区(AMIEO)规划主管Francois Bailly在面对媒体提问时,明确回答日产不会再为开发新的汽油和柴油引擎投入更多资金。   很显然,日产与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完全不同。日产选择了彻底的电动化道路,而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则选择了探索使用替代燃料、增程式的技术。   不过日产对于电动化转型的战略,并不会在一夜之间转向纯电动汽车。从传统内燃机到纯电形式的过度上,日产将通过e-Power混动技术完成,并且为了使e-Power混动技术最大化节省汽油,将内燃机的热效率提高到50%。   也就是说,日产现阶段的电动车转型战略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车(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按照计划,到2030年日产将推出23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15款纯电动车型。   由此可见,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不断推进,日本汽车制造商们的战略选择愈发显得多样化。日产的决策,不仅是对自身技术路线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通过e-Power混动技术,日产将实现平衡传统内燃机与纯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方案,旨在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和更低的排放水平。   当然,在汽车产业转型的道路上无论是坚持内燃机技术的创新,还是全面拥抱电动化的未来,日本汽车制造商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未来汽车动力模式的构想。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电动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动车必然是未来汽车行业的主流。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3天前
    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1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1
    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2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2
    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3日系车企分道扬镳!日产不再开发内燃机,不跟丰田“同流合污”!图3
    3天前
    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1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1
    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2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2
    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3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图3
    4天前

    还没打败油车,纯电就先被插混打趴了?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多条技术路径,包括纯电动、插混等。前者被视为主流技术路线,后者则被认为是过渡技术。   前几年,纯电动确实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终端销量为523.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397.4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为125.8万辆。   然而,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被视为“过渡技术”的插混站起来了,甚至威胁到纯电的生存空间了。   插混势头正猛   作为新能源汽车“一哥”的比亚迪,在插电混动技术领域已深耕将近21年,并将插混技术带到了新的高度。   今年5月底,比亚迪发布了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据了解,第五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亏电油耗做到百公里2.9L,综合续航里程达到2100KM。   除了比亚迪以外,其他车企也纷纷放出大招。今年4月,搭载马赫电混PHREV技术的东风风神L7,完成了国内首个插混SUV无补能综合续航极限挑战,实测续航最高达2054 KM,成为了中国首个突破2000KM超长续航的混动SUV。   5月,上汽发布了十年磨一剑打造的DMH超级混动技术。该技术拥有行业首创的“能量域”全域热管理、动力总成大脑PICU、发动机+P1电机同轴结构等多项领先技术。   在各大车企积极布局之下,插混迎来发展春天。   据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插混车型销量为111.5万辆。虽然和纯电的182.4万辆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插混增速“遥遥领先”, 同比增长高达84.5%,而纯电动车型仅为12.8%。 再看看,新能源头部车企的销量构成,插混已经占据上风。5月,比亚迪销售纯电动车型约14.6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约18.4万辆。   插混优势明显   不只是在中国市场,放眼全球,纯电发展劲头也不如插混。今年3月份,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增幅为7%,而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0%。   为什么“主流技术”会被“过渡技术”压着打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较于纯电,插混几乎没有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再加上充电效率不及燃油车加油的效率,使得纯电动依然有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而插混就不一样了,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有效解决了里程焦虑和充电的不便性。   二是性价比高。去年,比亚迪推出了起售价为9.98万元的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首次将DM-i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内。 今年,比亚迪开启了插混比油车价格更低、配置更强的时代,将插混的价格降到了7万区间。价格亲民的同时,还能做到省油,比亚迪插混车油耗已进入“2”时代。   没有续航焦虑,还经济省油的插混,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也让纯电倍感压力。   纯电正在蓄力   尽管遭到了插混的冲击,但纯电也并非等闲之辈。目前各大车企正在积极布局换电、固态电池等领域。   其中,以蔚来为核心的“换电联盟”正在持续扩大。蔚来已与长安汽车、江汽集团、奇瑞汽车、路特斯、广汽集团、中国一汽达成充换电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而固态电池更是获得了国家队的鼎力支持。据悉,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从短时间内看,插混的确更有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固态电池等纯电技术的成熟,未来汽车市场依然还是纯电说了算。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4天前

    17万的电动宝马i3,是不是智商检测车? 23.19万的特斯拉内饰“清水房“,21.59万的小米汽车订单排到了明年,那么17万的宝马i3会不会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昨天,一则“宝马腰斩式大降价“的话题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这两年蔚来、理想、仰望、昊铂等品牌陆续推出了售价超过60万+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之前网友们戏说“再不努力就只能买BBA了”,原本大家都还只是把这当个段子来看,但没想到这个段子如今却一步步走向了现实。   作为宝马燃油车3系的衍生款电动车型宝马i3,上市之初i3的官方指导价高达35.39万元,甚至比燃油版本的3系320Li还要贵3万多块钱。当然,很多人也都说i3肯定是不值这个价格的,纯粹就是在卖标。   现实就是,宝马i3确实根本卖不动。懂车帝数据显示,宝马i3近一年之间只卖了56743台,平均月销量大概4728台;而燃油3系近一年时间卖了157189台,平均月销量大概13000台。   现如今,多家媒体曝出宝马i3的裸车价直接从35万跌到了17万,并且有媒体向宝马4S店求证此价格的真实性,得到的答复是17万元的价格是需要办理5年贷款,i3目前的裸车价在19万元出头。不过即使是19万出头的裸车价,也还是比起官方指导价便宜了18万元,也属于是腰斩的一个价格。   并且除了i3,宝马刚上市的i5也有很大优惠。官方指导价为43.99万-46.59万元的宝马i5,多地经销商报价最高优惠达6万元,为37.99万-40.59万元。   宝马身为BBA中的一员,为何却突然开启大降价模式?其实大降价的背后,是宝马中国在国产新能源车的冲击下受到了不小的困境。   根据宝马集团报告,2024年一季度营收366.14亿欧元,同比下降0.6%;净利润为29.51亿欧元,同比下降19.4%;汽车业务一季度营收为309.39亿欧元,同比下降1.1%。   其中,宝马2024年一季度在中国的交付量为18.77万辆,同比下滑3.8%,而中国市场成为宝马各主要市场中交付量唯一下滑的单一市场。   不过宝马官方似乎并没有反省出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真正原因,他们认为是因为新款的宝马5系上市时间太晚直到今年2月才在中国推出所导致了整体销量下滑。   很显然这根本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宝马在中国销量下滑的真正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点。   一、宝马新5系肯定是难辞其咎,但并不是上市时间晚,而是这一代5系真的太丑、太不够智能。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给奔驰、宝马和奥迪这三家一线豪华品牌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二线豪华品牌比如凯迪拉克、林肯、沃尔沃现如今的处境就更不用说了。   新一代5系新增电动版本的i5车型,其最主要的失败之处在于改的太丑,对比上一代5系新5系完全没有了C级车该有的豪华气场;这一点在新7系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i3、i5、i7不管宝马怎么解释、宣传,还是摆脱不掉“油改电“的事实,宝马的销量支柱还是燃油版本的车型,那才是宝马的机皇。   并且不只是宝马,包括奔驰和奥迪的电动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面前,依旧没有一战之力,性能、续航、智能化都完全落后,但价格还是那么贵。   所以中国的消费者在购车时如果要购买新能源汽车,还是会优先考虑国产新能源品牌,基本不会考虑BBA等传统车企的电动汽车。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在前列,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以往高攀不起的BBA,现在也是降到了20万以下。但即使如此,中国消费者可能也依旧不会考虑BBA的电动汽车。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5天前

    丰田等日系车企因违规集体致歉,但屡教不改终是“玩火自焚”! 作为一家来自日本并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丰田的汽车虽然比不上德系车那般动力强劲,但凭借出色的耐用性和极低的故障率,丰田倒也一直有着“开不坏的丰田”这么一句赞誉而深受消费者认可,并远销全球各个地区。   据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4月-2024年3月这一年时间里丰田汽车营业收入为45.09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9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利润为5.35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84亿元),同比增长 96.4%。   然而,丰田最近却接连陷入汽车产品的质量丑闻之中,引发信任危机。   6月3号,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消息,截至5月底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五家公司,被查出在车辆性能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   就在当天,丰田、本田、马自达企业高管分别召开记者会,就被曝出“存在测试违规、提交虚假数据”的行为道歉。其中丰田、马自达、雅马哈的造假行为涉及部分在售车型和停产车型,本田、铃木的造假行为仅涉及停产车型。   对此,丰田中国也发布了一条紧急声明表示:经过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相关认证实验按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不存在安全和品质问题。   然而,就在半年前丰田也曾被曝发生过类似事件。   去年12月,丰田旗下的大发汽车被举报伪造汽车安全测试数据。而丰田经过调查发现确实存在大部分车辆伪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的问题,包括碰撞测试、耐久性以及尾气排放等环保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篡改现象。   第三方委员会的数据报告显示共有64款车型和3款发动机约174处违规行为,包括丰田的22款车型和1款发动机。其中,涉及丰田日本在售的8款车型、海外市场在售的7款车型。   为此去年12月丰田因为此事暂停发货,并且由于大发汽车同时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制造服务,因此受影响的不仅包括以丰田品牌销售的部分车型,还有以贴牌生产方式向马自达、斯巴鲁等其他日系车企供应的车型。可以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无独有偶,另一家名为“高田”的日本车企在2000年的时候就因为安全气囊问题造成了100多人死亡。由于高田汽车当时早已销往海外,安全气囊问题影响到全球范围,美国司法机构就对高田集团展开了调查,高田集团也承认了这些问题并召回了3000多万辆问题车辆。   但高田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将所有出现质量问题的数据进行销毁并伪造了一份更安全的记录。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发现之后对高田汽车进行巨额的罚款,有着85年历史的高田汽车也因为此事而宣告破产。   类似这一类日本车企造假事件屡禁不绝,高田、日野、大发、丰田……可以说这些日本车企让日本汽车工业再次受到严重的信任危机。   对于当下在电动化转型本就已经全面落后的日本车企,这样的事件可以说是把日本汽车工业推向了深渊。

    6天前
    丰田等日系车企因违规集体致歉,但屡教不改终是“玩火自焚”!图1丰田等日系车企因违规集体致歉,但屡教不改终是“玩火自焚”!图1
    6天前

    被中国经销商整怕了,宝马:发补贴,求放过! 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势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其他车企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比亚迪带头掀起的价格战,让不少车企叫苦不迭。 就连保时捷、宝马等传统豪华汽车品牌,也无法独善其身。其中,保时捷更是被中国经销商上演了一场“逼宫大戏”。而隔岸观火的宝马,显然也慌了。   保时捷被“逼宫”,宝马慌了   不久前,有博主爆料称,保时捷部分中国经销商向保时捷德国总部发起抗议。而事情的起因是保时捷中国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选择向经销商压库存。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为此,部分保时捷经销商已停止提车,要求保时捷总部给予补贴并更换相关高管。   在看到经销商激烈的态度之后,保时捷坐不住了,称当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保时捷中国与经销商共同面临着若干复杂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可能是害怕重蹈保时捷的覆辙,宝马开始特别关照经销商。   据相关媒体报道,宝马给所有经销商门店发函,决定给宝马4S店开出多项大幅度补贴减免政策。包括3%价格折让(可提前支付),帮助缓解现金流压力、同时逾期付款违约金年利率降至2.5%,滞港车辆仓储费降低50%(追溯至2024年1月1日)等。   车企承压,经销商煎熬   为何车企与经销商会起摩擦,问题主要还是出在销量上。销量好的话,车企就有肉吃,经销商也能跟着喝汤。但是,销量表现不好的话,车企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经销商也没汤喝。   而现在的豪华车企正好对应了第二种情形。数据显示,今年4月豪华车零售20万辆,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24%。   而销量的下滑,与其缓慢的电动化和频繁的价格战息息相关。   在电动化时代,我国车企加速转型升级,不断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逐渐在汽车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海外豪华品牌仍以燃油车为主,消极电动化,导致其市场份额逐步被我国车企蚕食。   由我国自主品牌发起的价格战,更是在进一步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而车企与经销商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车企的日子不好过,经销商的日子自然也难熬。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经销商未能完成年度任务指标;亏损比例占到43.5%,盈利比例只有37.6%。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销商对主机厂总体满意度也在下降,2023得分为71.7分,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值。   豪华车该放下身段了   面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冲击以及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海外豪华品牌已经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纷纷发力电动化。   其中,保时捷在5月28日发布了保时捷911中期改款车型(992.2),这是911历史上首次推出量产混合动力车型。同时,按照计划,保时捷将在2030年力争将80%新车销量转为纯电动车型,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0亿欧元用于数字化。   德系豪华三兄弟也在持续加码电动化。3月,奔驰和宝马的充电合资公司正式落地;4月,宝马宣布将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200亿元投资;5月,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   不可否认,保时捷、BBA等车企的豪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但也不得不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压力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学会放低身段,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是每个豪华车企的“必修课”。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7天前
    被中国经销商整怕了,宝马:发补贴,求放过!图1被中国经销商整怕了,宝马:发补贴,求放过!图1
    7天前
    电动化时代却不走寻常路,日系三车企联合研发新内燃机!图1电动化时代却不走寻常路,日系三车企联合研发新内燃机!图1
    05-31

    电动化时代却不走寻常路,日系三车企联合研发新内燃机! 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越发成熟、中国电动汽车走向世界的电动化时代,众多国外汽车品牌也顺应时代发展加速向纯电技术方向发展。   然而就是在这样关键的技术转型期,丰田、马自达与斯巴鲁这三家日系车企却不随大流,反而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5月28日,丰田(Toyota)、马自达(Mazda)、斯巴鲁(Subaru)共同举办了“多路径技术说明会(Multipathway Workshop)”。说明会上,这三家车企宣布将联手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内燃机技术。   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了汽车行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为何在电动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三家公司还要选择继续投资于传统发动机技术,难道他们不考虑全球汽车市场的现实需求?   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这三家公司在内燃机领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技术优势。丰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其混动技术在业界早已闻名;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在燃油效率上有着很不错的成果;而斯巴鲁则是全球第二家拥有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的车企(第一家是保时捷),以及拥有强大的四驱技术。   在内燃机方面这三家车企将进行优势互补,为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具体而言,丰田将专注于基于1.5L/2.0L内燃机所开发Hybrid混动系统,将支持使用氢、生物乙醇等绿色燃料;斯巴鲁将在水平对置引擎的基础上开发全新动力形式,将水平对置引擎与电动化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动力强劲的混动系统;拥有超过50年转子发动机历史的马自达,则将重拾此技术,并负责开发以转子发动机为基础的增程式动力系统。   也就是说,这三家车企对于下一代内燃机的研发达成了共同点,很明显是这三家车企都不肯放弃经营了近百年(马自达公司至今已经成立104年)的内燃机业务。因此联合研发新的内燃机技术,无非就是达成两个目的:   1、共享技术优势和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内燃机研发效率;2、提高内燃机热效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结合电动化技术或者使用绿色清洁能源让内燃机得以延续。   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产业的路线不同,日本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方面的进展非常缓慢,如今也打起了混动的主意。但是在混动技术方面,中国车企已是“新王”。   前几日,上汽荣威推出了DMH超级混动系统,满油满电实测续航成绩达到1962km,百公里实测平均油耗为2.8L。   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在西安举办。作为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宣布停产燃油车专注于新能源车型的车企,比亚迪的DM技术已经进化到了第五代。   数据显示,第五代DM技术达成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配合插混专用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9%,全球最长综合续航高达2100km!   而首搭第五代DM技术的两款车型秦L DM-i和海豹06 DM-i售价均为9.98~13.98万元,并且媒体实测两款车型满油满电居然跑出了2547km的综合续航!   眼下,包括丰田汽车在内的日系品牌仍寄望于燃油车主导全球市场,但燃油车在市场上的机会必定是越来越少。或许丰田等品牌也知道,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必然是无法与中国竞争。   所以三大品牌联合共研全新内燃机技术为混动车型做准备,确实有些不走寻常路,但或许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蒸蒸日上的前提下,这已经是日系车企目前最好的选择吧。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31
    当初嘲讽中国电车落后的美国新势力Lucid,如今却要完蛋了图1当初嘲讽中国电车落后的美国新势力Lucid,如今却要完蛋了图1
    05-30

    当初嘲讽中国电车落后的美国新势力Lucid,如今却要完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的中国汽车,不仅被国人瞧不起,也被国外车企轻视。就拿比亚迪来说,在被问到“对比亚迪电动汽车有什么看法”时,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我认为他们的产品很烂。   不过,随着电动化的推进,我国车企抓住机遇,加速转型,成为了汽车市场的焦点,也让马斯克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称比亚迪的车极具竞争力。   特斯拉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汽车的强大,而有的美国新势力依然骄傲自大,没有认清现实。说的正是Lucid。   Lucid:捧特斯拉,踩中国电车   不久前,美国新势力Lucid掌门人在一次访谈中,发表了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与特斯拉技术差距的看法。   在他看来,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在电池技术和电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上,还无法与特斯拉竞争,与特斯拉相差甚远。   尽管Lucid掌门人一顿猛夸特斯拉,但也无法改变被马斯克嘲讽的事实。   早在2022年,马斯克就在推特上暗示,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ucid Motors可能离倒闭不远了。今年2月份,马斯克再次犀利点评Lucid,称沙特金主是让Lucid 活下去的唯一因素。   中国电车真的落后吗?   那么,Lucid说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不如特斯拉,到底是在故意贬低中国汽车,还是确实如此?相比起一个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新势力而言,显然是在中国市场扎根10年的特斯拉更有说服力。   正如开篇所提到的,此前,特斯拉也和Lucid一样,看不起中国汽车。但是,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让马斯克一改之前的态度,多次点赞中国新能源汽车。   马斯克不仅嘴上说,还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认可与支持。去年5月份,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已经开始生产搭载比亚迪电池的Model Y后驱基础版。   除了比亚迪以外,特斯拉还与我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开展合作。今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透露,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在合作开发充电速度更快的电池。 如果正如Lucid所言,中国的电池技术不如特斯拉,那为何特斯拉还愿意用中国的电池?   答案显而易见,要么是Lucid想通过踩我国电车,达到吹捧特斯拉的目的,要么就是对中国电动汽车没有充分的了解。   不过,事实正如雄辩,我国电动汽车“遥遥领先”的地位,毋庸置疑。据悉,搭载孚能科技动力电池的eVTOL电芯和系统能量密度已分别超过280Wh/kg和230Wh/kg,而宁德时代发布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   此外,蔚来、广汽等车企正在发力固态电池赛道,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Lucid自身难保   与其拉踩中国电动汽车,倒不如先管好自己。目前,Lucid可谓是内忧外患,陷入了经营危机。   外患指的是,受高通胀和高利率等因素影响,欧美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低迷,电动车市场增长放缓。内忧则是销量低迷、亏损加剧。据数据显示,2023年,Lucid累计交付量仅为6001辆,净亏损28.3亿美元,高于2022年的13亿美元。   在此背景之下,Lucid选择了裁员。据悉,Lucid将裁员6%,涉及约400 名员工。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Lucid已经裁员1300人。   又是业绩惨淡,又是裁员,Lucid恐怕真要印证了马斯克的那句话了,离倒闭不远了。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30
    “杀”疯了!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综合续航2100km!图1“杀”疯了!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综合续航2100km!图1
    05-29

    “杀”疯了!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综合续航2100km! 今年以来,各家车企在纯电汽车领域的竞争似乎就是停留在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但是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其实绝大部分的掌控权还是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等企业手里,车企能够做的其实也就在于提高充电速度。   所以不难发现,自主品牌中拥有传统燃油车背景的车企纷纷发力插电混动系统,包括昨天笔者写的上汽荣威所推出的DMH超级混动系统,满油满电实测续航成绩达到1962km,百公里实测平均油耗为2.8L;再比如吉利自研的雷神DHE15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3.32%,高效区覆盖率接近50%,同时最大功率110kW、最大扭矩达到225N·m……   不过说到插混技术,比亚迪的DM技术那绝对是不能忽视的存在!就在昨天,比亚迪召开了一场足以改写汽车插混技术历史的发布会——第五代DM技术与两款首搭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秦L DM-i、海豹06 DM-i发布会在西安举行。   作为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宣布停产燃油车专注于新能源车型的车企,比亚迪在混动技术领域早就投入了研发。   2008年,比亚迪第一代DM技术发布,并首次应用在比亚迪F3-DM车型;2013年推出第二代DM技术,实现了百公里加速5秒内的成绩;2018年第三代DM技术发布,在第二代DM技术的基础上,比亚迪增加了PSG辅助电机,全面提升了车辆动力平顺性和经济性;2021年第四代混动技术DM-i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存在,几乎被应用于比亚迪全部车系,比亚迪也借此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哥,在2023年达成30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   时隔三年,比亚迪就将DM技术更新到了第五代。核心技术参数方面,第五代DM技术达成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配合插混专用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9%,全球最长综合续航高达2100km!   首搭第五代DM技术的两款车型秦L DM-i和海豹06 DM-i也随着第五代DM技术的发布即量产上市和交付。秦L DM-i和海豹06 DM-i各推出5个版本,两款车型的售价都是9.98~13.98万元,更为惊人的是有媒体对这两款车型进行了实测,满油满电综合续航最长达到了2547公里!   发布会上,比亚迪王朝网总经理路天为大家算了一笔账:以油价8.1元/L每年行驶1万公里来计算的话,就算是长期亏电使用的情况下,每年用车成本也仅2000多块钱,比起百公里油耗7L的燃油车每年能省下3000块钱油钱。   可以看出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已经全面领先,搭载了这一代技术的秦L dm-i和海豹06dm-i从技术、产品力各方面已经完全碾压燃油汽车。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3年也迎来了插混车型的销量攀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85%,比亚迪插混车型累销超360万,中国每卖出2辆插混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 毫不夸张得说,中国车企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变革,插混车型在今年有着全面开花的趋势!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9

    号称地表最强插混技术,上汽荣威到底是不是吹牛皮?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站上了世界舞台,纯电技术、插混技术也成为了当下各车企在不同赛道竞相研发的热点。荣威作为中国汽车品牌中的一家背靠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在前段时间的一场技术发布会中宣称拥有“地表最强插混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凭借dm插混技术登上了中国新能源车企老大哥的位置。而荣威宣称的地表最强插混技术,到底是营销吹牛皮,还是真有此实力?   5月10日,荣威召开了DMH(全称为Dual Motor Hybrid的缩写,直译就是“双电机混合动力技术“)超级混动系统技术品牌大会,并且采用了该混动技术的荣威D7 DMH和荣威D5X DMH同台亮相。   什么是混动技术?事实上混动技术还是离不开内燃机,但也结合了电机,是一种将燃油技术+纯电技术取其精华相结合的技术。这项技术绕不开对内燃机技术的突破,同时还有插混专用电池、混动专用变速箱、内燃机+电机输出配合等多方面技术的研发。   早期的插混系统由于技术不成熟,受到变速箱的限制会有很强的换挡顿挫感,驾驶体验非常糟糕;单电机又无法同时进行发电和驱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甚至还不如燃油车。   正因如此,早年间大众等车企所推出的插混车型,可以说就是应付绿牌政策的“智商税产品“。不过随着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大电池、串并联DHT(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E-CVT(集成电机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等技术的应用,插混车型的尴尬局面得以改写,比亚迪、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也凭借此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开花。   数据显示,2021-2023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从47万辆增长至233万辆。比亚迪今年两款新插混车型秦 plus dm-i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更是打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插混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成为众多车企开卷的下一个赛道。   荣威的这套DMH插混系统在构型上采用了经典的P1+P3电机布局构型方案,其中P1电机功率较小,主要给电池供电,P3电机功率150kW主要驱动车轮,这套布局和逻辑跟比亚迪、广汽、长安等其他车企插混系统是一致的。   不过荣威的DMH系统在结构比起其他家进行了优化,其P1电机从异轴改为了同轴,这在业界还是独一家。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就在于实现了发动机和电机之间传递能量不再需要通过齿轮组,能量损失更小。   发动机的技术突破上,荣威的DMH系统采用的是1.5L混动专用发动机,其压缩比提高到了16:1,这比吉利雷神DHE15发动机的13:1、比亚迪DM-i骁云1.5T发动机的15:1数据还要更高。不过高压缩比对发动机的散热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荣威对此引进了一个技术概念——EGR。   EGR即废气再循环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收集来自废气当中的热量,应用到插混系统就是把这些热量转化为电量,同时降低排气歧管温度,这样一来发动机燃烧室和排气歧管拥有更高的温差也就能进一步提高气缸排气侧的抽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EGR零部件市场基本是被博世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垄断,大部分车企都是成套采购他们的方案。   但荣威的EGR则是独立自研,并且在DMH系统上实现了30%的EGR率!一般来说行业内的EGR率普遍是在20%以内。如此一来,DMH系统凭借领先行业水平的EGR率,在发动机的废热中发电,实现了超高的发电效率。   从搭载了DMH插混系统的荣威D7 DMH实际表现来看,该车C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125km,满电满油从兰州出发驶往上海的测试中,取得了1962km实测续航成绩,百公里实测平均油耗仅2.8L!   从技术的突破到实际用车体验的提升,荣威这套DMH插混系统号称地表最强插混技术还真不是噱头,这也刺激了比亚迪赶紧宣布了第五代dm插混系统的发布会时间——5月28日晚间。 可见插混技术的升级,有望让插混车型凭借经济性、长续航等优势成为更多国人的选择。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8
    号称地表最强插混技术,上汽荣威到底是不是吹牛皮?图1号称地表最强插混技术,上汽荣威到底是不是吹牛皮?图1
    05-28

    车企价格战打到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家员工! 这一两年,汽车行业提及最多的话题,非价格战莫属了。从去年到现在,汽车价格战是一波接着一波,并且越打越激烈,已经向燃油车市场蔓延。   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不少车企盈利能力受到了较大影响,而裁员成为了缓解经营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期一场裁员潮正在席卷整个汽车行业。   车市现状:降价潮+裁员潮   2023年初,特斯拉打响降价第一枪之后,自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今年2月份,比亚迪将价格战再次升级,以“电比油低”的战略,向燃油车发起最猛烈的攻击。随后,多家车企纷纷跟进。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已有超40家车企、共128个车系,进行降价或优惠调整。崔东树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内车市降价车型数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六成。   价格战打得激烈的同时,裁员潮也悄然而至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内部正在进行新一轮人员优化,比例超18%。其实,早在上个月,理想汽车就被爆出过裁员的消息。不过,当时理想汽车表示,网传裁员及预算大幅缩减均为不实消息。   此外,蔚来、特斯拉、广汽本田等车企也加入到裁员的队伍中来。其中,蔚来裁员时间相对较早。去年年底,蔚来李斌就发布内部信,称将减少约10%左右的岗位。   越卖越亏是常态   不可否认,价格战可以帮助车企在短时间内拉动销量,但也在侵蚀着车企的盈利能力,这也是车企选择裁员的原因所在。   根据多家上市车企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财报来看,仅几家车企实现了利润的正增长,其中包括比亚迪、长城汽车及赛力斯等,而其他车企均面临利润下滑的问题。   以理想汽车为例,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36.4%,环比下滑38.6%;净利润为5.91亿元,同比下降36.7%,环比减少89.7%。   广汽集团的业绩同样也出现了下滑。据数据显示,广汽集团实现营收215.7亿,同比下滑18.79%;实现净利润12.2亿,同比下滑20.65%。   上述两家车企,可谓是汽车行业的佼佼者。其中,理想汽车是新势力中最早实现毛利率转正的车企,也是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然而也架不住价格战的冲击,利润空间遭到挤压。这两家车企尚且如此,其他车企的境遇可想而知。   更为致命的是,价格战的初衷是为了提振销量,但如今却适得其反。频繁的价格战,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据数据显示,4月,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销量约67.4万辆,环比下降5.7%。   “降本增效”是主旋律   价格战打得越激烈,车企亏损就越大。为了减少亏损,车企只好通过裁员实现降本。不过,裁员并非长久之计,想要更好地应对价格战以及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降本,还需要增效。   目前,蔚来正在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推出了第二品牌乐道,进军大众市场,以此扩大品牌市场份额。蔚来李斌就透露,乐道L60公布的21.99万元预售价,仍有不错的毛利,蔚来不会干卖一辆赔一辆的事情。   同时,蔚来充换电“朋友圈”迎来再扩容。据悉,蔚来与中国一汽达成充换电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充换电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战略合作。   理想汽车方面,将持续投入超充站布局,预计在年底建成2000+理想超充站,10000+理想充电桩。   从目前来看,车市价格战是不会消停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汽车行业上半年已经历了残酷的价格战,预计这一趋势在下半年仍将持续。这意味着,车企们将继续承压。   如何在保证不亏损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扩张市场,是每个车企需要思考的事,而降本增效将成为企业追求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今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7
    车企价格战打到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家员工!图1车企价格战打到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家员工!图1
    05-27

    2024年即将过半,各家新能源车企都压力山大!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使得汽车市场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追求性价比,价格战成为明面上各大车企的竞争手段,但在背后的降本增效上车企却面临着难题。   裁员往往是企业降低成本运营出的第一张牌。   4月15日,马斯克宣布为了削减成本并提高生产率,特斯拉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裁员,比例超过 10%,同时特斯拉在国内取消了所有应届毕业生的 offer(录取通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全球员工总数约为14万人,按照这个数据来算特斯拉裁员将超过1.4万名员工。在赔偿金方面,特斯拉对入职一年以上的老员工的补偿方案是N+3,入职特斯拉6个月以内的新员工,赔偿方案是0.5N+3。   事实上,这已是特斯拉自2017年以来第五次大规模裁员。2017、2018年、2019年和2022年,特斯拉分别减少了团队的2%、9%、7%和3%。此次裁员的原因,业界分析可能是特斯拉在今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9%,因为这是特斯拉近4年来首次季度同比交付量下滑。   5月16日开始,有多家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正在对全公司进行人员优化,比例将超过18%。截至2023年底理想员工数接近3.16万,依此计算此轮理想裁员人数涉及超5600人,主要集中在招聘部、销售服务运营部、智能驾驶等部门。   上海的纯电团队也将受到较大影响。按照原定计划,今年下半年理想汽车将发布三款纯电SUV产品,但前几日理想宣布推迟这三款纯电产品到明年发布。理想Mega上市之后销量不利,这不得不让理想重新审视定下的目标。   除了两家新势力,广汽本田5月15日也被员工曝出正在启动超过千人的大规模裁员。据悉,目前广汽本田内部已经启动离职程序。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四季度就已经实施了广汽本田成立25年来的第一次裁员,解雇约900名合约工,占当时广汽本田约1.3万名员工的7% 。   对于企业降本增效的方式而言,裁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显然只能缓解当下一时的经营压力。除此之外,各大车企在最近一段时间的降价、优惠也是雷厉风行。   2月春节结束,比亚迪秦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并打出“电比油低”的口号,起售价来到了7.98万元,伺候陆续推出了多款车型的荣耀版,平均降价多达2万元。数据显示,比亚迪3月卖了30万辆,环比增长147.8%。   特斯拉紧随其后,什么车漆优惠、保险补贴、现车优惠、金融免息“0首付”等营销策略都用上了。4月21日特斯拉突然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启了全系大降价——降价幅度高达1.4万元,Model 3起售价降至23.19万元,Model Y起售价降至24.99万元。   4月22日,理想汽车紧随特斯拉降价,其中理想Mega降价3万元,价格为52.98万元;L9全系降价2万元,价格区间来到40.98万~43.98万元;L8和L7低配版本降价1.8万元,中配和顶配则降价2万元,L8的价格区间来到32.18万~37.98万元,L7的价格区间则来到30.18万~35.98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比亚迪的影响下,已有近40个汽车品牌共128个车系宣布优惠、补贴或降价。   可见在2024年,汽车行业充满了挑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变,车企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市场的挑战。裁员和降价成为了他们应对困境的两大策略,但这些措施是否能带来长远的效益,还不好说。   长期来看,汽车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4
    2024年即将过半,各家新能源车企都压力山大!图12024年即将过半,各家新能源车企都压力山大!图1
    05-24
    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1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1
    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2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2
    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3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图3
    05-23

    减产了,裁员了,日系车才知道“急”了!   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推进,我国车企抓住机遇,强势崛起,占据了车市的半壁江山。然而,曾经在中国市场“遥遥领先”的日系车,遭到了唱衰。在不少人看来,日系车在新能源面前已经掉队了。   为何曾经的汽车市场王者,会沦落到今日的局面?与其消极的电动化态度相关。尤其是丰田汽车,可谓是抵制电动汽车的顽固派代表,不仅多次炮轰电动车,还为内燃机站台,称已经启动了新一代发动机的开发项目。 然而,面对现在的处境,日系车开始急了,一改此前的态度,开始积极向电动化转型了。那么,日系车还来得及吗?   日系车众生相:销量下滑、减产、裁员   这一两年,无论是日系三巨头,还是其他日系品牌,日子都不太好过,甚至有的因经营不善,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据悉,2023年,日系三巨头在中国汽车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丰田中国销量同比下滑 1.7%,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0.1%,而日产下滑最为明显,跌幅超过20%。   三菱汽车的日子更为惨淡,由于在华销量持续低迷,在2023年支撑不下去,正式宣布停止在中国生产。 进入2024年,日系车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3月份,有消息传出,日产和本田计划将中国工厂的年产量分别削减约30%和20%。   近日,广汽本田被曝开始向其工厂的正式员工征集自愿离职,目前已有约1700名工人同意离职,约占其生产员工总数的14%。   日系车开始急了 在遭遇销量下滑、减产、裁员等多重打击之后,一向不积极电动化的日系车开始急了,疯狂砸钱加速电动化转型。   丰田汽车方面,将追加近2万亿日元投资。其中,有约1.7万亿日元将用于BEV(纯电动车)、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等领域,覆盖研发投入和设备投资等内容;本田汽车方面,到2030年,该公司将投资10万亿日元,努力向电气化转型;日产汽车方面,将电动化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   除了投入资金以外,日系车还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动力电池。   由于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最佳出路。而日系车正好也瞄准了这一赛道。   去年,丰田汽车宣布了固态电池项目的新进展,能够将电池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减半,并且可以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1200公里”。同时,根据计划,丰田将在2027-2028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EV纯电动车。   本田也充分认识到,固态电池是在下一代电动车上非常重要的技术。本田宫原哲表示,本田正在全力开发全固态电池,将搭载于2025-2030年期间的新车型。   现在着急有用吗?   虽然短时间内无法赶超我国车企,但有希望“超车”欧美车企。   目前,欧美车企正在放缓电动化进程。据悉,2月,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表示,不再计划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5月,奔驰放弃其此前计划中的全新 MB.EA 大型(MB.EA Large)架构。   除了奔驰以外,福特、通用等车企也被传出将放缓电动汽车领域投资的消息。而这对日系车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有望拉大两者的差距,打破其电动化落后的局面。   与欧美车企竞争,日系车企压力相对小一点,但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车企,以及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中国市场,日系车想要超越,绝非易事。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加速推动电动化转型的日系车,有望重塑往日的辉煌。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3
    都是“一个妈生的“A0级车型,为什么海鸥和海豚销量天差地别?图1都是“一个妈生的“A0级车型,为什么海鸥和海豚销量天差地别?图1
    05-22

    打不过就“退出“,理想纯电车型推迟到明年再发布!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一方面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外资车企、自主品牌也纷纷发力新能源赛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突破市场壁垒,蔚来推出了第二品牌乐道入局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市场,让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售价体验到蔚来的换电、智能座舱、智驾等功能。   但与蔚来、小鹏积极推出子品牌、新车型的操作不同,理想却并不随大流。5月20日晚间,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理想汽车2024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突然宣布:理想汽车决定推迟纯电动SUV上市的计划,将放到明年上半年。   按照理想汽车原来计划,除了已经上市的理想Mega和理想L6之外,理想还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型,组成4款增程式车型+4款纯电车型的产品矩阵。   也就是说,理想直接砍掉了3款纯电车型在今年上市的计划,显然这是一项重大决策,外界猜测理想很可能是受到Mega上市不利的打击,才做出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   今年3月1号,理想发布了首款纯电车型Mega,上市定价55.98万元,现在降价3万后售价为52.98万元。理想对Mega的年销量目标为8万辆(也就是月销量在8000台以上),但是3月份卖出了3229 辆,4月份仅卖出了1145辆,离预期差距甚远。   因此,在首款车型上理想算是交了学费。不过好在Mega是MPV车型,不是理想主力销量矩阵的SUV车型,也还算是庆幸。   随后紧接着发布的理想L6算是让理想找回了场子。官方数据显示,自4月18日上市以来,理想L6已经锁单3.4万,6月产能将突破2万。4月份理想共交付新车25787辆,同比增长0.4%。   但是,理想Mega研判失误对理想一季度整体销量数据和财报,还是有所影响。理想一季度共交付新车8.04万辆,同比增长52.9%;财报显示理想一季度总营收为256亿元,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降36.7%。   整体来看,理想汽车在一季度的营收虽然依旧保持增长,但净利润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在越来越艰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理想也没办法独善其身。   因此理想做出了迅速的战略调整,从财报电话会透露的消息显示,理想除了推迟纯电车型的发布守住当前增程式SUV矩阵之外,还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建造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理想认为,自营的超充桩要达到和特斯拉相同的数量时,才是纯电产品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补能难是纯电汽车最主要的问题,并且高端纯电的用户不想花费时间充电,也不想挤在公共充电桩充电。   理想Mega最大的卖点之一就是5C超充,充电 12 分钟,续航 500 公里。但这种极致的补能体验只能在自营自建的超充桩上才能体验,但理想目前超充桩数量不够多,理想的目标就是要在下一款纯电车型发布前,建设 2000 座超充站。   二、新增、升级更多门店。理想目前已经拥有4款增程式SUV+1款纯电MPV车型,相比之下理想现在的门店已经有点放不下这么多展车,并且后续再上市新车又没有车型退市的情况,门店展厅是根本摆不下这么多车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理想L8在过去几个月面临展位不足的问题,减少了40% 。   因此理想认为门店展位的数量对多车型、多价格区间的销售非常重要。如果要支撑一个新车型过万的销量规模,大概全国要新增500-600个展位,否则就会出现增加产品数量却不增加销量的问题。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关键点。要想车子卖得好,价格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从理想L6的成功吸收经验? 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最为璀璨的是20万级别的中端市场,持续盯住高端市场,理想很可能会再次摔跟头。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21
    打不过就“退出“,理想纯电车型推迟到明年再发布!图1打不过就“退出“,理想纯电车型推迟到明年再发布!图1
    05-21
    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1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1
    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2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2
    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3中国新势力快要上岸了,美国新势力却都快倒闭了!图3
    05-20

    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 爱驰汽车这个名字,似乎已经真的许久没有听到了。不过最近有媒体报道,爱驰即将在欧洲复活。   5月16日媒体报道,在国内市场沉寂许久的爱驰汽车已经将业务重点转向了欧洲,并且与美国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签署了业务合并协议。   知情人士透露,与爱驰签署协议的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SPAC公司哈德逊收购I公司(Hudson Acquisition l Corp.),该公司通过与爱驰欧洲公司业务合并,为欧洲市场提供电动汽车。   按照计划,爱驰以欧洲作为总部,欧洲总部之后将负责销售、营销和财务工作;而制造、采购和研发将主要在中国处理。这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比国外更加成熟,制造成本更低。而爱驰在上饶的工厂已经闲置近一年,该工厂产能为30万辆/年。   在此之前,爱驰就已经对海外市场有所布局。其首款产品是在2020年4月进入欧洲市场上市。目前,爱驰汽车已进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等超过17个海外市场。但是其销量表现并不算出色,有第三方数据统计,爱驰在欧洲累计交付量未超过2000辆。 对于爱驰而言,将经营中心转移到欧洲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避免了当前价格战、技术战激烈的国内市场,或许能够寻得一丝利润。   就在爱驰传出有望复活的消息之后,高合的利好消息紧随其后。今年初,高合汽车突然暴雷宣布工厂停工半年。随后,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为了让高合恢复正常经营,拜访了长安汽车。一时之间长安将收购高合并整合到阿维塔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很快长安汽车董事长回应:正在谈,但离谈妥还早。 而过去了几个月,没想到最终成为高合“救世主”的并不是长安,而是iAuto集团。消息显示,iAuto集团正式与华人运通(高合母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iAuto集团拟投资至多10亿美元,帮助华人运通开始重建团队并恢复生产,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财务报告公布之前完成交易。   据悉,双方的合作范围包括:1、履约销售订单,恢复生产合作;2 股权重组和并购;3 技术研发相关合作;4、品牌和海内外市场营销的整合、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的整合等。   外网的消息显示,其实iAuto集团与高合的战略协议早在5月10日就已经签订,只是近日才被国内媒体曝出。   说到爱驰和高合即将复活,那么还有一家造车新势力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威马汽车。   去年,威马被传出面临经营困境的消息之后,威马汽车就展开了积极自救。在2023年10月7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威马的预重整申请,2023年12月29日受理了威马的预重整转重整申请。   据了解,威马重整由相关部门牵头,今年3月29日威马第一次债权人顺利召开,从对外公开的消息显示,这一次债权人会议确定了债权总额以及之后的重整方向。   经审查,债权人会议中管理人确认的威马集团债权人共计564户,确认的债权总额为33.76亿元,管理人将33.76亿元被确认的债权金额编入了威马集团的债权表。   随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结束,也代表着威马重整即将进行下一步,与战略投资人磋商投资事宜,推进威马重整进程。从披露的信息显示,共有4家意向战略投资人和5家共益债投资人完成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投资人磋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其实从威马展开自救以来,向外界传递出的信息都是希望积极重整从而走出困境恢复持续经营能力,其中有多方面原因支撑着威马此信念。   首先,威马在众多新势力中属于优质资产,手握乘用车生产资质(包含轿车、SUV和MPV)+商用车生产资质+两座工业4.0智能制造基地的车企,具备业务多向发展的灵活性。并且目前多家重组、重整的新能源车企中,威马是唯一一家累计销量在10万台以上的新能源车企。   其次,市场正往有利于威马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正在步入“纺锤型”结构,即15万-25万元级别的主流家用车会占据多数市场份额。而威马汽车自创立之初就专注15~25万级中端智能汽车市场,具备先发优势。例如2018年上市的威马EX5搭载同级最全12项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2021年上市的威马W6搭载国内首款AVP无人自主泊车系统。   曾经专注于30万元以上的品牌,如今都在积极创立子品牌进攻15万~25万元市场,种种信息释放出的信号表示,威马或许将迎来逆袭的关键红利期。   其三,威马海外市场潜力广阔。威马此前不仅拿到了欧盟小批量认证SSTA,还拿到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大批量认证WVTA,并且顺利出口到西班牙、德国、以色列、阿联酋、南美洲、以色列等地区。相比于残酷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能够减少品牌内卷所带来的压力,前景广阔。   威马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中拥有优质资产的车企,随着债权人会议的圆满结束、战略投资人的遴选进行,威马汽车的重整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05-17
    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1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1
    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2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2
    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3爱驰、高合相继传出复活消息,下一个重生的会是威马吗?图3
    05-17

    就算把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100%,也救不活美国汽车业! 霸权主义在美利坚这个国家的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打压,美国近日滥用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引起了国人的愤怒,再次证明了美国的虚伪。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大幅度提高包括钢铁、半导体、医疗产品、电动汽车等一系列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尤其是电动汽车方面的产品关税翻倍提高。   具体而言:电动汽车关税将从目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若算上美国针对电动汽车征收的2.5%基础关税,最终税率将达到102.5%;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池零部件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而电池原材料天然石墨和永磁体等关键矿产的关税将在2026年从0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件)的关税今年将从25%提高到50%。   美国此举倒也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无非就是为了阻止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   这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全盛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37%,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因此,电动汽车出海是必然的出路,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分别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唯独在美国市场几经受阻。   但是美国本身的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产业链却是一团浆糊。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电动汽车年销量为140万辆,渗透率为9.1%;今年3月(4月数据未出炉)美国电动车销量13.5万辆,渗透率为9.4%。   而我国2023年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68.5万辆,渗透率超过30%;今年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1万辆。   可见,在电动汽车产业方面,美国全面落后于中国,电动汽车原材料还有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例如美国55%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来自中国,并且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原材料方面,对中国锂电池产业链的依赖性也很强。   因此由于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不健全,美国产的电动汽车成本很高也就很贵。这就是引发拜登政府加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的原因。但这样做能保护美国汽车产业吗?很显然,这是拔苗助长。   《环球时报》5月12日社评写道:再高的关税也保护不了美国汽车业,因为美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成本就是比中国贵得多,全世界目前电动汽车产业链最成熟和健全的地方就是中国。   比如美国官网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为4499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为32.5万元;而中国官网特斯拉Model Y后轮驱动板售价则为24.99万元!由此可见,同样一款车在美国和中国的成本差距有多大!   再比如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这家车企成立已经10年,只造出了11辆车,交付仅为10辆。抛开贾跃亭和什么董事会夺权的原因,美国造车成本太高了,这也是贾跃亭在美国造车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师出同门”的高合好歹也辉煌了两年交付了一部分车。   所以美国汽车业存在太多问题阻碍发展:过高的人力成本(去年发生大罢工)、车企转型缓慢(亏损严重)、拿不出手第二家电动车企(产业链不成熟),即使美国采取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关税提高到100%这么无耻的措施来保护当地汽车市场,也无法拯救颓废的美国汽车产业。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6
    就算把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100%,也救不活美国汽车业!图1就算把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100%,也救不活美国汽车业!图1
    05-16
    电动化转型缓慢的丰田汽车,凭什么能狂赚2400亿?图1电动化转型缓慢的丰田汽车,凭什么能狂赚2400亿?图1
    05-15

    电动化转型缓慢的丰田汽车,凭什么能狂赚2400亿? 在电动化转型大行其道的当下,丰田因消极的态度饱受诟病。此前,丰田章男就曾多次炮轰电动车,诞生了不少的金句。比如,电动汽车是低级产品,电车既不环保也不经济等。   消极的丰田,也尝到了苦果。2022年,丰田在中国市场十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较上年减少0.2%。2023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1.7%。   在华市场节节败退的丰田,无可避免地遭到了唱衰,甚至被网友调侃为车圈的“诺基亚”。然而,即使这样,丰田汽车照样能狂赚2400亿,甩全球众多车企一条街。   丰田赚麻了!   今年5月,丰田汽车发布了2023财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的业绩报告。据财务数据显示,丰田汽车营业收入为45.09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9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利润为5.35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84亿元),同比增长 96.4%。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丰田在营业利润首次突破5万亿日元,也是日本企业中第一家突破5万亿日元大关的公司。   2400亿咋来的?   尽管被疯狂唱衰,但丰田一直保持乐观态度。早在今年2月,丰田汽车将2023财年净利润预期上调至4.5万亿日元。   从结果来看,丰田确实有乐观的资格,赚钱能力没得话说。就连我国新能源汽车大佬,比亚迪都要逊色三分。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实现归母净利润300.41亿元。   那么,丰田的2400亿从何而来的呢?   丰田因缓慢的电动化,在中国市场吃了大亏,好在北美市场补齐了这一短板,成为丰田的销量“扛把子”。数据显示,2023财年,丰田在北美共销售281.6万辆,高于2022财年的240.7万辆。   不仅如此,丰田在纯电领域的欠缺,也被混动车型补上了。据数据显示,丰田汽车混合动力车型销量近360万辆,而纯电动汽车仅占丰田全球销量的1%,约为11.7万辆。 除了北美市场、混动车型立大功以外,就连老天都在帮丰田。   丰田比较依赖海外市场,即北美市场。这意味着,汇率的波动会对丰田的出口产生影响,而日元贬值将重大利好丰田。   目前,日元正在快速贬值。今年4月底,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60日元兑1美元,刷新34年来最低纪录,而丰田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赚钱了,也要讨好中国市场   大赚一笔的丰田,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依然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加码中国市场的海外车企越来越多,而已经在中国市场掉队的丰田,更需迎头赶上。   现在的丰田已经醒悟过来。据悉,丰田汽车将追加近2万亿日元投资。其中,有约1.7万亿日元将用于BEV、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等领域,覆盖研发投入和设备投资等内容,旨在加速丰田的SDV、BEV变革进程。   此外,丰田还传出与华为合作打造智驾方案,以及使用比亚迪混动技术的消息。虽然丰田否认了与比亚迪的插混合作,但表示将一直保持开放的技术合作态度,与各领域的优秀伙伴共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不可否认,丰田的赚钱能力是遥遥领先的。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动化浪潮以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势进攻,丰田想要保住“遥遥领先”的地位,必须重视电动化,重视中国市场。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5

    奔驰为何变卦?突然宣布放弃支持新版Carplay! 为什么国外传统汽车品牌的车机系统这些年一直那么烂?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之前,消费者买燃油车看的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因此对于车企而言造车的基本点是性能、品质和安全。车机系统,充其量就是个附加产品,并且许多车主在手机支架的存在下,与车机系统基本就没有什么交集,最多就是看个倒车影像。   当然,有一部分注重车辆娱乐性能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支持Carplay的汽车。而正是Carplay的存在,车企们也就懒得去做车机系统。直到这几年中国智能汽车的高速发展,他们意识到车机系统与智能座舱的联系,但已然无力——因为车机系统最费钱的部分不在于硬件配置,而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层面。   例如大众集团2022年财报显示,大众软件公司Cariad2022年亏损2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亿元)。因此,车机系统这么烧钱的项目,有钱有精力的车企就自己搞,没钱又摆烂的车企就继续依赖Carplay。   2022年,苹果发布了新版Carplay。相较于旧版Carplay仅仅是投射iPhone手机app而言,新版Carplay还将控制汽车的大部分功能,包括改变温度、座椅调节、访问汽车摄像头的视频、检查轮胎压力等。   并且新版Carplay还可以填充包括仪表盘、中控屏幕、副驾娱乐屏幕在内的所有屏幕,适配了目前市场主流的贯穿式屏幕布局以及仪表+中控屏幕布局,可以显示车辆时速、档位、油量/电量、水温、续航里程等信息,而iOS系统的各类小组件也能在车内屏幕添加。   根据苹果此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新版Carplay支持的车企包括奔驰、保时捷、奥迪、林肯、本田、捷豹、福特、日产、沃尔沃、雷诺等。   前段时间,首批公开搭载新版 CarPlay 的车企也已经公布 —— 保时捷和阿斯顿马丁,同时这两家品牌也会率先体验到专属的个性化设计。不过有人公布率先搭载,也有人宣布退出。   近日,此前被苹果宣布支持新版Carplay的车企之一——梅赛德斯奔驰,突然变卦表示不再支持新版Carplay,而是开始专注于奔驰自家车机系统;而一直搭载Carplay的车企宝马,在新版Carplay发布的时候就明确不再支持新版Carplay。   为何奔驰、宝马纷纷背离苹果的Carplay?   这主要还是新版Carplay确实“管得太多”了。新版Carplay所能支持的功能可不是像旧版那样投个屏就完事,要做到这么全面的显示车辆信息、控制更多车辆功能,它需要车企开放更多接口,还需要把车辆各种实时信息传到用户的iPhone,这些信息又会被分析并集成到苹果自己的软件中,最后再传回车载屏幕,这也就意味着Carplay接触了太多深层次的车辆数据,车辆的控制权几乎可以说交到了苹果手上,这让车企对数据的安全性感到非常担忧。   因此,纵观现在国内市场有极强自研能力的车企,基本都不带Carplay,例如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等车企,都是自研车机系统。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说,那小米汽车不就搭载了Carplay吗?小米搭载Carplay可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研发车机软件,而是为了捕获iPhone手机用户的芳心。数据显示,定了小米汽车的iPhone手机用户占比超过50%! 而且从车机系统体验上来看,小米手机+小米汽车的车机互联体验,远远大于Carplay的体验感。   因此,即使是新一代Carplay,在笔者看来也还是上个时代的历史遗产,跟现在国产车机系统相比还是差距太大了。并且车辆数据在新版Carplay面前几乎就没有隐私可言,相信奔驰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卦的车企!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4
    奔驰为何变卦?突然宣布放弃支持新版Carplay!图1奔驰为何变卦?突然宣布放弃支持新版Carplay!图1
    05-14

    高端市场不好混,蔚来子品牌乐道即将发布,主攻20万市场!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从未像当下这般激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增加,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中国品牌在这一领域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   但当下各大车企的极度内卷,不仅卷技术同时也要卷价格。而消费者越来越理智,高端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卖不动。   理想首款MPV理想Mega激情上市,近60万的售价被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为此,理想紧接着发布了售价更低的理想L6,不到25万的起售价,让理想L6在4月18日至5月5日首销期内,不到3周时间累计订单超过4.1万台!可见,一向卖高端车型的新势力品牌,推出相对而言更低售价的车型有多吃香。   与此同时,蔚来、小鹏进军中低端市场的子品牌也即将发布。最新消息,蔚来旗下的子品牌——乐道,即将在5月15号举行发布会,成功抢在小鹏子品牌MONA之前发布。李斌也坦言,首款车型乐道L60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因此业界对于这款车充满期待。   目前,网上已经曝出了多张乐道L60的谍照,该车设计与蔚来EC系列、特斯拉model Y风格一样,属于轿跑SUV风格,前脸依旧采用分体式大灯设计。最明显的地方在于为了节约成本,该车似乎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预计会采用超声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的视觉方案。   至于车内设计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李斌仅透露该车空间会比特斯拉model y大一些,可以说是完全对标model y去造。   在智能驾驶能力方面,蔚来的技术应该会下放,业界透露有可能搭载英伟达的orin智能驾驶芯片,但也有可能搭载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芯片采用5nm车规工艺制造,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   另外就是动力电池方面,知情人士透露乐道L60将提供两种电池版本。一种是60kWh的磷酸铁锂电池包,由比亚迪提供;另一种则是90kWh的三元锂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乐道汽车同样支持换电技术!据悉,乐道品牌全系车型将基于蔚来第三代技术平台NT3.0进行开发,支持蔚来第三代换电站和四代换电站。而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蔚来已经建成了1000+座三代站,今年下半年还会逐步建设四代换电站,目标数量是1000座。   技术上的差异化优势有了,那么乐道L60的价格能带来什么惊喜呢?那就是BaaS方案。例如蔚来ET5,传统的整车购车方式入门版价格是29.8万元,但如果选择BaaS方案,起售价可以降到22.8万元,电池按月支付电池租赁费用。   乐道L60据传起售价低于25万元,业界普遍推测搭载60kWh磷酸铁锂电池的入门版乐道L60起售价为价22.99万,在BaaS方案下可能会比零售价少个5万,购车门槛降到17万元左右甚至更低,还真不是梦想。   如此一来,乐道能否成为蔚来摆脱亏损、实现盈利的关键点?   数据显示,蔚来2023年全年销量为16万辆,全年营收约556.18亿元,但是全年净亏损扩大43.5%达到211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额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可想而知蔚来所面临的压力有多大,基本全靠融资续命。   再加上目前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又在卷技术,又在卷价格,一味地只搞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没有走量车型增加销量就意味着成本没办法平摊下来。所以乐道品牌于蔚来而言,算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现在外界对乐道就看一点,那就是价格诚意足不足。   在笔者看来,乐道品牌的前期作用就别想盈利了,也可能卖25万都是亏的。那为什么不学学雷军,反正都是亏钱,干脆多亏点先把诚意拿出来走个量打开市场。 毕竟乐道这个品牌没办法快速走量的话,那这个子品牌对于蔚来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3
    高端市场不好混,蔚来子品牌乐道即将发布,主攻20万市场!图1高端市场不好混,蔚来子品牌乐道即将发布,主攻20万市场!图1
    05-13

    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存在售价过高的问题,导致不少消费者被劝退。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新能源汽车价格不断下跌,甚至有的比燃油车价格还低。说的正是,新能源汽车大佬比亚迪。   今年,比亚迪带头掀桌子,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了下来。如今,比亚迪又扔出一颗“重磅炸弹”,而此次瞄准的是保险行业。   比亚迪入局保险行业   不久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批复,同意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在安徽、江西等地使用全国统一的交强险条款、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   在过去的一年中,比亚迪一直在为进军新能源车险市场做准备。   2023年5月,比亚迪以36亿元全资收购易安保险100%的股份,并将其更名为比亚迪财险。同年11月,比亚迪财险的业务范围新增“机动车保险,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今年,比亚迪在官方APP中设立了保险服务入口。   如今,比亚迪保险正式获批,可以说是比亚迪财险业务的一次重大进展,将助力比亚迪进一步开拓保险市场。   新能源车险市场怪象   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情况相似,目前仅头部的大中型险企实现了盈利,其他险企均处于亏损状态。   然而,在保险公司集体喊亏的同时,新能源车主又在吐槽保费贵、续保难。此前,小米SU7的保费和50多万油车接近的话题,曾引发全网热议。   当时有网友晒出小米SU7的保险订单,售价29.99万元的SU7 Max,包含交强险在内的总保费超过8000元。而50万油车头年保险价格则在9000元-10000元左右。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一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集成度高,维修成本相应地水涨船高。二是部分车主缺乏驾驶经验,或者存在激进驾驶行为,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三是我国新能源车保险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和经验积累。 上述因素相叠加,导致了新能源车险出现“三高”问题,即保费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   据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出险率高出一倍,并且新能源车险的平均赔付率近90%。因此,大多数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   比亚迪能否打破僵局?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比亚迪是“价格屠夫”存在,多次带头打响价格战。那么,比亚迪能否将“价格战”带到保险行业呢?   正如前文所言,现在新能源车险业务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单凭比亚迪的力量,很难改变行业现状,但仍然有希望推动保险行业的变革和发展。   一方面,车企进军车险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依据车辆后台数据、用户的实际用车情况等,比亚迪可为车主提供专属的新能源保险服务,实现精准定价。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入局将给其他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倒逼险企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保险套餐。   此外,针对新能源车主投保难、投保贵等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出手了。今年4月份,金融监管总局针对财险公司等相关方发布了《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新能源车险成本,提升保障水平。   随着比亚迪的入局,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新能源车险的保费标准将会越来越规范,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保险服务。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1
    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1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1
    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2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2
    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3保险行业要变天了?连比亚迪都下场卖车险图3
    05-11

    放弃下代一体压铸工艺、狂买激光雷达,特斯拉要自我颠覆? 特斯拉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的先驱企业,其一举一动无不被各大车企关注,自主品牌发布的新车也都拿特斯拉作为对比,例如小米SU7对标特斯拉model 3、蔚来汽车第二品牌乐道汽车首款车型乐道L60对标特斯拉Model Y。   而特斯拉本身也不缺流量不缺新闻,近期关于特斯拉的新闻也是一个接一个:股价大跌、裁员风波、全系大降价、马斯克来访中国推进FSD落地国内…但是众多新闻中,笔者关注到两个比较特别的新闻,仿佛特斯拉要实现自我颠覆。 一、放弃研发下代一体式压铸工艺。一体式压铸工艺,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特斯拉自己最先开发并投入量产应用。   传统汽车制造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从最先的一块铁皮经过冲压成型做成各种工件,然后焊接工件拼成白车身,再将白车身进行电泳、喷漆工艺和烘干工艺等环节,最后再把中控、座椅、天窗、轮毂等各个零部件总装到白车身上,造出一辆完整的汽车。   2019年特斯拉提出一体化压铸技术,2020年应用在Model Y后底板生产上。特斯拉宣称Model Y后地板总成采用一体压铸后重量减轻30%,制造成本下降40%,后车身制造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60-120秒。并且自从特斯拉率先将一体式压铸技术用于车身结构件后,许多车企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包括雷军就多次大谈特谈小米汽车工厂的9100吨一体压铸系统。   不过前段时间,有不少媒体爆料特斯拉将放弃研发下一代一体式压铸工艺。至于原因,多数人分析可能是特斯拉最近业绩、利润压力不太理想,都走上了裁员这一步,得节流想想赚钱的事儿。   另一种说法是特斯拉可能采用更加节约成本的工艺,即unboxed组装技术,在工厂的不同区域同时组装汽车的不同部分,然后在最后将几个大型子组件组合在一起。   二、大批量采购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引以为傲的FSD一直以来都是坚持纯视觉路线,对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方案马斯克从2018年至今都是持否定态度。   但是,近日美国一家激光雷达上市公司Luminar Technologies财报透露,特斯拉是其2024年第一季度最大的激光雷达客户,采购额“占该季度营收的10%以上”。根据Luminar的财报数据,该公司第一季度营收为2100万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在一季度花了2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万)购买他们家的激光雷达。   为何坚持了几年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突然就要买激光雷达?   纯视觉路线技术难度高,开发成本巨大,此前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特斯拉今年将在AI训练和推理方面投入约100亿美元。而激光雷达随着技术工艺不断成熟,售价持续下探,单颗激光雷达成本已经跌到千元水平。   在中国市场,包括蔚来、小鹏、小米、理想、问界等车企都是采用“视觉+雷达”的融合感知作为主流智能驾驶路线。   但现在还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特斯拉买这么多激光雷达的用意,到底是不是用到今后的车型上尚不得而知。但笔者猜测,或许是为了廉价车型测试使用哪种智能驾驶方案更加节约成本做测试。   在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之下,特斯拉也不得不随时调整战略,虽然新的动作与其过往的立场相悖,但也侧面体现了在面对行业竞争和市场挑战时特斯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10
    放弃下代一体压铸工艺、狂买激光雷达,特斯拉要自我颠覆?图1放弃下代一体压铸工艺、狂买激光雷达,特斯拉要自我颠覆?图1
    05-10

    中国车企开拓拉美市场,美国又出来当拦路虎 !   这一两年,汽车行业提及最多的词汇,除了“价格战”以外,莫过于“出海”了。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均开启了出海模式。   在这波出海浪潮的席卷之下,我国汽车出口迎来了快速增长,并在去年坐上了全球汽车出口量的头把交椅。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出口522万辆,同比增长57.23%。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量不断攀升,但是仍然面临挑战。比如,来自美国的围追堵截。近来年,美国小动作不断,通过设置歧视性的补贴政策等障碍,试图阻碍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为此,不少车企决定暂时放弃美国市场,其中包括比亚迪。不过,放弃不意味着放弃出海。没有美国市场,我国车企还有其他选项,那便是拉丁美洲。   拉美市场成出海新战场   拉丁美洲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2022年,全球汽车总销量约为7985万辆,拉美市场销量约为516万辆,占比6%,是全球第五大汽车市场。同时,拉美主要国家的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高于中国、越南和印尼。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中国车企纷纷瞄准拉丁美洲,其中巴西与墨西哥成为最受关注的市场。   2023年,比亚迪与巴西巴伊亚州政府共同宣布,双方将在卡马萨里市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达30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   今年2月份,哪吒汽车在墨西哥举办其首次招商会时表示,2024年将陆续把多款旗舰车型引入墨西哥市场。   5月份,比亚迪官宣,旗下首款新能源皮卡BYD SHARK(鲨鱼)全球首秀定档5月14日,将于墨西哥首发。   中国车企又被美国盯上了   目前,中国车企正在一步步开拓拉美市场,没曾想遇到了“拦路虎”。这位“拦路虎”不是别人,正是美国。   前段时间,有相关媒体报道,墨西哥政府将不得不与中国车企保持距离,不向其投资的电动汽车工厂提供低成本公共土地或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为何说是不得不呢?因为墨西哥是不情愿的,是受美国胁迫的。   数据显示,比亚迪、江淮汽车、吉利等中国汽车品牌去年在墨西哥的销量为12.9329万辆,在墨西哥市场占有率达19.5%。毫不夸张说,我国车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墨西哥自然是舍不得这块“香饽饽”的。   然而,面对美国的施压,墨西哥不敢不从。据悉,“美墨加协定”将于2026年修订,如果墨西哥不顺从美国意愿,很可能会影响到“美墨加协定”的续约事宜,从而伤及墨西哥的利益。   中国车企出海该何去何从?   迫于美国的压力,墨西哥或将对中国电车制造商关闭“激励大门”,但我国车企正在寻找新出路。   据消息人士透露,比亚迪现在正在寻求墨西哥各个州政府的激励措施,尽管这些激励措施远不如联邦政府的力度大,但聊胜于无。   其实,除了墨西哥以外,中国车企还有更好的去处,并且当地政府还热烈欢迎中国汽车。比如,德国、法国。   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德方欢迎中国企业赴德投资。近日,法国财长勒梅尔也称,法国非常欢迎比亚迪和中国汽车行业的到来。   其实,对于出海频频遭遇“逆风”的中国车企来说,被针对早已是习以为常。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总有人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总有人会欢迎中国汽车。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09
    中国车企开拓拉美市场,美国又出来当拦路虎 !图1中国车企开拓拉美市场,美国又出来当拦路虎 !图1
    05-09

    高阶智驾逐渐下放,车企如何实现“智驾平权”? 车企现如今的竞争,从销量层面是围绕价格展开,而从技术层面则是围绕智能驾驶展开,而高阶智能驾驶又是车企之间展现实力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受制于技术起步阶段硬件的成本问题,拥有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前几年基本都很贵。   经过几年的发展,智能驾驶的硬件成本已经降低不少,软件方面技术也有了巨大提升,车企已经开始讨论如何让老百姓也能用上高阶智驾。   因此,车企们提出了“智驾平权”这一概念,什么是智驾平权?就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使得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让高阶智能驾驶下放到更经济型的车型,例如下放到20万元以内的车型,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先进的智能驾驶功能。   例如今年3月3日,一向以智驾为卖点的小鹏汽车官宣小鹏G6全系车型限时立减2万元,优惠后的起售价为18.99万元,标配NOA进入20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不仅如此,近期小鹏G6在不同地区也有优惠,佛山、遵义地区小鹏G6目前优惠价为17.99万元。   4月24日,智驾硬件和方案供应链厂商地平线举办了2024智驾科技产品发布会,发布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系列以及Horizon 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前者将于2024年内交付量产车型,加速推进智驾平权。   为什么现在的车企、智驾硬件供应商都在积极倡导推广“智驾平权”?   一方面是政策明确了不同等级智驾的责任判定。去年11月,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正式对L3/L4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完善了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判定的相关规定。有了官方的责任划分,L2 级智能汽车进阶到 L3/L4 级自动驾驶就为相关车企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就意味着政策层面对智驾的支持。   另一方面则是城市NOA成为车企竞争新的焦点。城区道路的复杂程度相比于高速道路而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车企也纷纷致力于攻克城区NOA难题。   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乘用车高速 NOA 渗透率为 6.7%,同比增长2.5 个百分点 ;城市 NOA 渗透率为 4.8%,同比增加 2 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城区NOA技术更难,更本质的问题是城区道路环境复杂、突发状况太多,所以城区NOA的技术难度更高,很多车企缺乏做好城区NOA的实力。   因此,城区NOA仍旧是高端车企、少数人的游戏,就需要从“成本”和“体验”出发,做好城区NOA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才能实现智驾平权。   为此,智驾方案供应商先行一步,纷纷亮相自家智驾产品的降本方案,包括使用纯视觉技术路线,去除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省下大笔硬件成本。   2023年9月,百度旗下Apollo自动驾驶项目发布了纯视觉高级别辅助驾驶产品,采用了4D BEV Transformer全新升级的第二代纯视觉感知系统,在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处理来自多个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的数据,将这些数据融合并转换到一个统一的三维空间中,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对动态和静态物体的识别、定位和预测,从而增强车辆的导航和决策能力。这样的方案能够对静态环境做端到端实时重建,获取比激光雷达点云分辨率更高的三维结构信息,实现对激光雷达的替代。   今年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大疆车载推出“7V + 100TOPS”及“10V + 100TOPS”两个配置的高阶智驾方案,摆脱对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依赖实现城区NOA功能以及其他所有L2+智能驾驶功能,最重要的是该方案有望让城区NOA下放到15万元级别的乘用车,加速高阶智能驾驶的全面标配。   要实现智驾平权并非一日之功,智驾平权比拼的不仅仅是算力,还有成本、体验等问题,国内智驾厂商和车企也刚刚到高速NOA到城区NOA的转折点。因此虽然实现智驾平权需要攻克的问题还不少,但不会太久。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08
    高阶智驾逐渐下放,车企如何实现“智驾平权”?图1高阶智驾逐渐下放,车企如何实现“智驾平权”?图1
    05-08

    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自主品牌的崛起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年小米汽车的上市引发了消费者的疯抢,或许是因为小米和雷军本身就处在流量的风口之上。   而长城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炮”代表之一,近期推出的坦克300 Hi4-T车型预售活动也引发了市场的巨大反响,甚至碾压小米汽车上市的情景。   前段时间,长城汽车开放了坦克300Hi4-T预定渠道,出现了15万人争抢3000辆车的盛况,并且把服务器都给干崩溃了!要知道当初小米SU7上市的时候也没有15万人大抢购,到最后锁单的也就8万多台。2024年汽车市场除了小米汽车以外,还有别的车型能够引起消费者如此大规模的疯抢,实在是意料之外。   不过这个坦克300Hi4-T并不是全新的车型,从媒体公布的照片来看,坦克300Hi4-T和燃油版本的坦克300在外观方面、内饰没有任何区别,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动力系统的区别。   坦克300Hi4-T是基于坦克300打造了一套混动系统,原先燃油版本坦克300(挑战者和政府这两个版本)搭载的2.0T发动+8AT变速箱,穿越者版本则搭载了2.0T发动机+48V轻混系统+9AT变速箱。   官方配置表显示,燃油版坦克300的三个版本车型百公里油耗基本在10L/100Km,而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反馈油耗远远高于官网信息,在城市路段一度达到了12~15L/100Km的油耗水平。要知道这可是2.0T排量的车型,这样的油耗实在太高了,所以燃油版坦克300近两年的销量表现较为疲软,月销量平均在5500台上下。   在当下新能源汽车时代,如此之高的油耗属实不具备什么竞争力。而坦克300Hi4-T采用了2.0T+前置电机+9HAT变速箱的插电混动模式,发动机最大功率180kW,电机功率也达到了120kW,综合功率达到了300kW,系统综合扭矩达到了750N·m。 续航方面,纯电续航里程为105Km,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860Km,最重要的是满油满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仅仅只有2.3L。相较于原先的燃油车版本,油耗降低了不少,动力也提升了上去。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长城在坦克300Hi4-T的发售策略上,却玩起了限量发售,2024年仅限量发售3000辆。而且坦克300Hi4-T的售价为26.98万元,比燃油车版本起售价贵了7万元,即使售价不便宜,但限量发售的策略依然引起了消费者的抢购热情,15万人同时在线抢购。   但是在坦克300Hi4-T这波抢购热潮的背后,有多少是真心实意需要买这辆车的用户呢?目前在海鲜市场,遍地都是坦克300Hi4-T的转让订单,因此不难排除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黄牛的抢购行为。   也就是说可能坦克300Hi4-T这波抢购热潮的背后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真正想要购买这款车的实际用户可能并没有这么多,另一方面真心想要买这辆车的用户却抢不到官方价格的车辆。   所以长城这个限量销售的饥饿营销玩法到底是图啥呢?官方说是因为缺乏物料而限量生产,但是长城这种体量的车企供应链体系完善,技术成熟的,不至于整个2024年只生产得出3000辆。   所以笔者认为,长城可能是为了测试市场反应。但机会稍纵即逝,市场对这辆车的潜在需求旺盛,长城何不考虑调整生产计划,增加产能大卖一波?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5-07
    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1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1
    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2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2
    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315万人抢3000辆坦克300Hi4-T,长城取代小米成市场新欢?图3
    05-07

    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 在豪车的世界里,迈巴赫一直以其奢华、尊贵和独特性著称。   就在昨天晚上,在360集团总部举办了一场以“卖掉迈巴赫,拥抱国产新能源”为主题的拍卖会,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看样子有钱人还是多。最终,周鸿祎的这辆坐了9年的迈巴赫S600以990万元的价格成交了。   官方价格显示,迈巴赫S600新车报价在260-376万之间;但是这样一台开了9年的车,按照正常二手车行情来看,也就只值100万的样子。然而990万元的这个天价不禁令人震惊: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什么能卖出比新车还要高出几倍的价格?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10天前周鸿祎在抖音发了个视频,说他要卖掉他的迈巴赫拥抱国产新能源汽车,底下评论有网友非常精辟的总结了两点:1、迈巴赫想高价卖;2、新车不想花钱。   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达到了想要的效果。迈巴赫确实以990万元的高价拍卖出去了,新车可能也不需要花钱。因为在周鸿祎发布了那条视频之后,随后各大汽车品牌直接将车辆送到360总部楼下让周鸿祎体验,包括小鹏X9、理想Mega、阿维塔12等车型,360总部楼下直接变成了小型车展。   那么这辆迈巴赫凭啥还能卖出990万元的高价?   从拍卖会现场信息显示,买走迈巴赫的买家为天安二手车的会长褚振亮。但这位大哥倒也是耿直人,丝毫不掩饰——就是为了花990万结交上周鸿祎这个人脉,接下这波泼天的流量,利用周鸿祎的名人效应来创造价值。   从车辆本身价值来说,开了9年的迈巴赫以当前二手车市场9倍的价格成交,肯定是亏的。他做二手车生意的人,会不晓得这点?所以这大哥的玩法也很清楚,这990万有90万是买的车,剩下的900万买的是流量和长远投资。   一、这大哥总共叫价三次,第一次360万,第二次720万,第三次就是最终的成交价990万。即使拍不中,但是高价举牌也足以博得关注。   二、这大哥的抖音账号之前的视频一直不温不火,自从周鸿祎发了要卖迈巴赫的视频之后就一直在造势。当然,全网也不止他一家二手车商如此。而在昨天竞拍成功之后,他的抖音账号一夜之间涨粉近40万,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也是几十万人、名列人气榜前三,近十万人给他刷礼物。   这不,这大哥一夜之间不就火了吗?这辆车的附加值就是这泼天的流量和潜在的利益,关注度高了以后这大哥的线下实体店的成交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所以这辆迈巴赫值990万吗?当然值,只不过周鸿祎所带来的附加值就占了900万。那么说完了这辆迈巴赫和买家,我们再来说说卖家。   周鸿祎最近大动作频繁,又是卖车、又是逛车展,他是觉得当网红好玩吗?当然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笔者看来,他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单纯为了学雷军当网红,周鸿祎在下一步大棋。   周鸿祎在2021年给哪吒汽车投资了29亿元,获得了哪吒汽车16.594%的股权。但是此后几年时间周鸿祎几乎都没怎么出席过哪吒汽车营销活动,基本属于甩手掌柜的状态。   那么哪吒的状态如何呢?哪吒汽车在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达到了15.2万辆,2023年全年累计销量则为12.7万辆,同比下滑了16%。   而今年哪吒的全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20万辆,海外市场10万辆。目前为止,哪吒2024年1月交付量达到10032辆,2月交付量为6085辆,3月交付量为8317辆。照这个数据看下去,今年要实现30万辆的销量还真是不太现实。   不仅如此,哪吒汽车CEO张勇最近搞了几波事,可能也让周鸿祎有些头疼。   前段时间直播跷二郎腿被网友说摆架子,转头就骂网友是“舔狗”;随后在车展前一周的哪吒汽车春季发布会上,又语出惊人:“我们是先行者,他们都是小弟弟”。当时镜头给到周鸿祎的时候,周鸿祎脸都是黑的。   所以这也难怪周鸿祎要出山当网红,凭借自身的流量带着哪吒玩营销,毕竟这可是他投了29亿的品牌。 并且随着雷军、周鸿祎近期活跃在镜头前,越来越多的车企高管也逐渐走到了台前,包括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极越CEO夏一平等人,就连李斌也让何小鹏搞搞直播。   但最终又有几人能营造出雷军的效果?这可很难说。   #周鸿祎##周鸿祎迈巴赫拍出990万天价#

    04-29
    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1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1
    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2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2
    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3一辆快十年的二手迈巴赫,凭啥能卖出990万的天价?图3
    04-29
    比亚迪王传福的预言,正在一步步被印证图1比亚迪王传福的预言,正在一步步被印证图1
    04-28

    比亚迪王传福的预言,正在一步步被印证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比亚迪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2023年初,王传福立下Flag,即2023年比亚迪销量目标保底300万辆。从结果来看,比亚迪不仅立住了Flag,还超额完成了销售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除了做到所立的Flag不倒以外,王传福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预测,也在一步步被印证。   王传福:新能源汽车的“预言家”   2021年,王传福表示汽车工业的大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正如王传福所言,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近年来,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均在积极推动电动化进程。随着入局的玩家日益增多,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已经正式拉开序幕,而汽车智能化成为了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在今年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王传福又大胆预测,称新能源汽车的格局即将迎来新的转折点,未来三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甚至更高。   没曾想,仅仅过去一个月的时间,王传福的预测就得到了印证。   数据显示,4月前两周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6万辆,渗透率达50.39%。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并提前11年完成了此前定下的2035年实现新能源渗透率达50%的目标。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尽管凭借绿色、环保、低碳等特点,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但是相较于有着百年历史的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续航焦虑、充电焦虑、价格贵等。这让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怀疑态度,并坚定地站在了燃油车阵营。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各大车企和动力电池生产商积极发力。通过升级迭代电池技术,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缓解消费者痛点。   在各大车企的努力之下,续航里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普遍可达600KM-800KM,比如小米SU7,有的甚至突破了1000KM,比如蔚来ET7。   充电方面,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931.2万台,同比增加59.4%,可以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需求。   价格方面,由于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形成规模效应,再加上原材料成本较高,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往往比燃油车更高。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新能源车企已经将价格打下来了,甚至威胁到了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合资燃油车被比亚迪打趴了   众所周知,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打响了价格战,并且愈演愈烈,已蔓延至燃油车市场。其中,比亚迪放出大招,开启油电同价新时代,与燃油车正面硬刚。据悉,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售价区间为9.98万-14.58万元,这是DM-i车型价格首次下探至10万以内。   在新能源车企的猛攻之下,燃油车逐渐败下阵来。据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传统燃油乘用车国内销量1404.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09.4万辆,同比下降7.2% 。 今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加大攻势,其中又是比亚迪带头掀桌,这次降价力度比去年更狠了,直接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进一步蚕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此外,理想、蔚来、小鹏、哪吒等多家车企纷纷选择跟进,将价格战推向新高潮。   随着新能源车企的不断扩张,50%的渗透率将不会是终点,而是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燃油车的开始,未来燃油车的日子只会更加不好过。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8

    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 2024年北京车展在昨天盛大开幕。作为本年度汽车行业的开场大戏,国内外汽车品牌同台竞争,成为汽车趋势与产品风向的集中展示平台。数据显示,本届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辆,概念车41辆,新能源车型多达278个。   小米作为这次北京车展上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但是流量却不输任何一家车企。   昨天,雷军身穿浅绿色衣服参加了北京国际车展。一开始是小米汽车在车展上召开发布会,小米展台前人满为患。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SU7正式发布28天后,截至4月24日锁单量75723台,已交付 5781台,创造了业内新品牌首款车型上市首月的交付量新纪录。   至于小米汽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除了小米品牌“米粉”的用户基数庞大以外,小米汽车的硬实力和价格更为关键。   小米汽车从发布到交付,连续举办了三场发布会,雷军将小米汽车从内到外、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细节讲了个遍。车辆本身的性能此前的文章有过详细介绍,足以媲美特斯拉Model 3、宝马3系等市场热门同价位车型,而在细节方面支持无线CarPlay、支持iPad 上车,也让小米SU7吸引了非小米手机用户,据悉小米汽车的苹果用户占比高达51.9%。   在发布会,除了报告上市首月的成绩,雷军还公布了小米汽车接下来的规划:预计2024年底,小米汽车将在46城开设219家销售门店,在82城开设139家服务中心;5月进行OTA,上线无线CarPlay功能、端到端代客泊车等智驾体验、发布城市NOA功能,率先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南京、成都、西安、武汉等10城,8月将实现全国开通;开启全球招聘,在15-20年内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   开完发布会,雷军就开始在各个品牌“串门”。分别去了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长城、奔驰、劳斯莱斯等品牌的展台。   在比亚迪展台,王传福陪同雷军参观了比亚迪展台方程豹豹5车型,雷军对方程豹5给予了很高的评级:绝对是爆款;在蔚来展台,李斌带雷军乘坐体验蔚来行政级轿车ET7,雷军表示蔚来的车品质非常好;在小鹏展台,雷军邀请何小鹏介绍了目前中国市场卖得最好的纯电MPV——小鹏X9,该车全系标配后轮转向和空悬;在理想展台,雷军也不忘高赞理想Mega、理想L6,向理想学习把头枕做好。   作为最近车圈热门品牌,雷军又是当下科技圈热门人物,自带流量。在北京车展为自家品牌宣传的同时,也不忘走访友商,让兄弟品牌也瓜分一波流量,格局实在是高。   除了雷军之外,最近还有一位刚“出道”的车圈网红“红衣大叔”也在北京车展上非常活跃,也就是360公司的创始人周鸿祎。   那么这位“红衣大叔”和汽车圈有什么关系?因为他在2021年斥资领投了哪吒汽车,随着小米汽车的出圈,眼看着投资的哪吒汽车在市场上跟个“透明人”似的,周鸿祎最近突然化身网红,开始学习起了雷军、小米,并要求哪吒CEO张勇学习雷军的营销。   而周鸿祎本人最近突然大火,源自于他在4月18号发了个抖音视频,宣称要卖了自己的迈巴赫,换上国产的新能源汽车,随后各大汽车品牌直接将车辆送到360总部楼下让周鸿祎体验,包括小鹏X9、理想Mega、阿维塔12等车型,360总部楼下直接变成了小型车展。   这次北京车展上,周鸿祎本人也是前往参观了蔚来、理想、猛士、极氪、华为等多个品牌展台,与蔚来创始人李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宁德时代老板曾毓群等车圈“大佬”互动,了解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技术发展。   在华为鸿蒙智行展台,周鸿祎坐在智界S7内直播,凭借问界M9的智驾超出他的想象;在蔚来展台,李斌向周鸿祎展示蔚来极速换电4.0,周鸿祎认为蔚来不仅仅是在造车卖车,而是在打造能源服务体系;最出圈的还是周鸿祎在参观东风汽车展区时,直接爬上了猛士917的车顶,被众多媒体拍下调侃“坐车顶维权”。   不知道这些日子周鸿祎看了那么多国产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越看越后悔当初投的是哪吒汽车呢?   这届北京车展的整个现场其实有一个非常反差的现象,以往像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种传统豪华品牌都是人满为患,但是今年车展比亚迪、小米、长城等品牌的展台是人流量和媒体数量最大。   当然,车圈网红雷军、周鸿祎、李斌等人为品牌带来了一定流量效应,但是也正如李斌所言,消费者买车不是为了流量而来,最终还是看中的汽车品质。   诚然,现在中国品牌车型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甩合资车几条街。而消费者现在支持国产车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其实是国产汽车厂商真正在造好车,用好品质让消费者花钱花得值。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6
    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1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1
    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2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2
    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3北京车展最亮眼的两道风景线:一个“绿衣服”,一个“红衣服”图3
    04-26

    激光雷达价格大跌,已迈入“千元机时代”! 在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之争。一种是以摄像头为主导的纯视觉技术路线;另一种则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前者代表车企有特斯拉,而我国大多数汽车品牌则选择了后者。   究竟哪种技术路线更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确定是,在价格战频繁的今天,只有更便宜才更具价格和销量优势。而价格昂贵的激光雷达,显然与市场背道而驰,这一度让其陷入至暗时刻。不过,激光雷达厂商没有坐以待毙,一场激光雷达价格战正在悄然打响。   昂贵的激光雷达   特斯拉之所以一直坚持走纯视觉路线,一方面是对自身技术的高度自信。纯视觉方案,不仅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的支撑,而且对算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凭借海量的数据积累和出色的自研能力,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走在行业前列,成为行业领军者。   另一方面,特斯拉不看好激光雷达,马斯克曾说过,用激光雷达的都是傻子、激光雷达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   为何马斯克不待见激光雷达?主要与其成本有关,相较于纯视觉方案,激光雷达的成本要高得多。据了解,单个摄像头的成本仅几十美元,而激光雷达价格高达1000美元。   由于激光雷达成本高昂,使得相关车型价格居高不下,价格主要集中在20-30万区间,甚至有的高达40万元以上。   此前,余承东曾坦言,在30万元以下的主流车型上使用公司之前基于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方案将会导致亏损。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华为选择放弃激光雷达,推出了HUAWEI ADS基础版。   无独有偶,蔚来的第二品牌,被传将不依赖激光雷达,采用类似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   激光雷达价格卷起来   从上述可以看出,高成本限制了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为了推进激光雷达的商业化落,各大厂商打响了价格战。   今年1月份,一径科技正式发布面向ADAS前装量产的、基于新一代SPAD架构的高性价比长距激光雷达——ZVISION EZ6。通过架构创新实现激光雷达的高度芯片化和集成化,有效降低EZ6的整机成本,打破了2000元的边界,进入“1”打头时代。   今年4月,速腾聚创展示了新一代中长距激光雷达MX。根据速腾聚创CEO邱纯潮透露,MX将以低于200美元的价格作为基础,实现第一个项目的量产。同时,邱纯潮还表示,MX的目标是做到20万元级别车型标配,15万-20万元级别车型选配。   禾赛科技也当仁不让,发布了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构的超广角远距激光雷达ATX。尽管禾赛科技并未给出具体价格,但多次强调性价比。   此外,在2024商务年会上,比亚迪表示,由于车卖的非常多,出货量高,所以能够做到900元。   何时平价上车是关键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而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激光雷达进入内卷时代,有望走入平价车型,这对其他同级别车型来说,无疑是降维打击。那么,千元级别的激光雷达,何时上车呢?   从目前来看,有望在近几年实现。其中,禾赛ATX已获得来自国内龙头车企、头部新能源车企、领先新势力、主流欧美合资车企等主机厂的多个量产定点,预计于2025年Q1开始大规模量产。速腾聚创MX也拿到三个量产项目定点,并且首个定点项目将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随着激光雷达价格不断往下探,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车企采用激光雷达方案,甚至可能包括特斯拉。毕竟特斯拉曾多次被传出布局激光雷达的消息。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5
    激光雷达价格大跌,已迈入“千元机时代”!图1激光雷达价格大跌,已迈入“千元机时代”!图1
    04-25

    理想靠这项技术“发家盈利”,奔驰却叫停相关项目研发! 增程式技术,早年间在国内市场被理想汽车采用的时候,简直被骂得个半死,就连理想汽车本身也被淹没在口水战中。但是谁能想到,理想汽车不仅带火了增程式技术,引来问界、深蓝、零跑、哪吒纷纷推出增程式技术,并且也借此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中首个出圈的车企:2023年全年销量37.6万辆、营收1239亿元、归母净利润117亿元。   可以说增程式技术在现如今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而国外车企在面临电动化转型的选择面前,也有不少车企着手了增程式技术的研发,以此来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   例如奔驰此前就计划利用增程式技术来提升电动汽车的实用性和吸引力。但根据4月16日消息显示,奔驰已经叫停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试验项目。   根据海外媒体报道,奔驰此前为了提高旗下电动车型EQS的续航能力,基于EQS开发了一款原型车,后置电机最大功率可达268马力,搭载的电池则是将现有EQS 450+电池容量(111.8kWh)减少一半(为55.9kWh),然后让该车搭载了一台1.0L 的两缸涡轮增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进行发电使用。   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奔驰发现虽然目前可以实现比一般纯电动汽车更长的续航里程,但是奔驰认为增程式技术没有成本优势,且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相比之下纯电驱动系统更简单、更具成本效益,因此中断了增程式技术的开发。   在2022年,马自达官方宣布,将推出转子发动机增程器,并将这套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搭载到马自达MX-30车型上。   据悉,该车搭载的增程器为0.8L转子增程器,电池容量为17.8kWh,纯电续航里程为85公里,满电满油的续航里程在600公里左右,充满电需要1小时40分钟,使用36千瓦充电器,从电量20-80%需要25分钟。   不过这个车并没有在国内上市,毕竟在增程式技术的加持下也就这点续航里程,再执着的信仰也不值得让中国消费者为它买单。   就目前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刀片电池、神行超充电池、麒麟电池、半固态电池等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已经大大提升,甚至麒麟电池已经能够媲美增程式车辆,续航超过1000Km。那么增程式技术在国内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淘汰倒计时?   尽管当前纯电车型的续航能力显著提升,但增程式技术依然尚有用武之地。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如长途旅行或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增程式技术仍具有其独特的市场优势。   其次,增程式技术在成本控制、系统简化以及热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技术的进步会延续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   只不过越来越多的车企已经将纯电路线视作主流,增程式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并不会进入淘汰倒计时,依然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4
    理想靠这项技术“发家盈利”,奔驰却叫停相关项目研发!图1理想靠这项技术“发家盈利”,奔驰却叫停相关项目研发!图1
    04-24

    北京车展在即,特斯拉、理想为何提前降价大促销! 不知道是哪位大佬总结的至理名言:如果销量不行,那一定是价格没到位。小米汽车上市之后,各大主流品牌的风头都被小米抢了去。业界人士预测,小米汽车必定会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只是没想到某些车企过分积极了一些。   4月21日,距离4月1日涨价还不到一个月,特斯拉突然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启了全系大降价。   根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特斯拉全系降价高达1.4万元,Model 3起售价降至23.19万元,Model Y起售价降至24.99万元。经此降价,特斯拉Model 3与小米SU7的起售价差距缩小到1.6万以内,几乎是与小米SU7同台竞争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斯拉中国降价的前几天,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以上的消息铺天盖地,有博主爆料中国地区的销售员是特斯拉此次的裁员重灾区。   外界认为,同一时间裁员+降价,不愁卖的特斯拉这次也是被销量“裹挟”。   根据4月2日特斯拉发布的交付数据显示,2024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38.68万辆汽车,同比下滑8.5%,为近4年来首次季度销量同比下滑;同时,特斯拉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2023年12月已经下滑到了只有6.7%,而在2021年确实高达16%的市占率!   除了特斯拉,一向不参与价格战的理想汽车,也在特斯拉降价的第二天官宣了降价措施,降价幅度在1.8万元至3万元之间,其中还包括刚上市的理想Mega。   4月22日,理想汽车官宣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的降价。其中理想Mega降价3万元,价格为52.98万元;L9全系降价2万元,价格区间来到40.98万~43.98万元;L8和L7低配版本降价1.8万元,中配和顶配则降价2万元,L8的价格区间来到32.18万~37.98万元,L7的价格区间则来到30.18万~35.98万元。   理想汽车还承诺,将为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的已提车车主提供现金回馈,这点实在是很良心!   不过,理想这次除了降价,还推出新车下探市场空间。4月18日,理想L6系列共两款车型上市,其中低配车型L6 Pro售价24.98万元,高配车型L6 Max售价27.98万元。外观设计和内饰设计方面,理想 L6与理想L7、L8、L9几乎没什么区别,只是车身尺寸更小,车身长度缩短到了4925mm,轴距缩短到了2920mm。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在刚刚经历了理想Mega的失败,理想L6的上市算是找回了一定信心。数据显示,理想L6上市72小时累计定单超1万台。   特斯拉全系降价,理想全系降价+新车下沉市场,无一不是显示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预见的是,北京车展在即,特斯拉和理想率先打响价格战,近期必将会有更多的汽车品牌加入这场价格战,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当然,价格战对消费者而言是有利的,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汽车产品的选择。然而,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还能确保产品质量和创新,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照当前市场形势来看,常年处于全球新能源车企中霸主地位的特斯拉,是否会被拉下神坛?去年净利润118亿元、手握超过1000亿元现金流的理想,在今年能够延续中国造车新势力销量神话?恐怕不好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汽车的降临如同10多年前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打破了手机市场格局一样打破了现如今的汽车市场格局,这场汽车价格战,还看不到尽头。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3
    北京车展在即,特斯拉、理想为何提前降价大促销!图1北京车展在即,特斯拉、理想为何提前降价大促销!图1
    04-23

    日系车总算有个开窍的,本田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电动品牌!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百花齐放”,欧美与日韩的合资车企早已在国内失去了光环加成。面对转型,各家车企又是不同的态度。   欧美车企摇摆不定,尤其是欧洲作为汽车的发源地,大众、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颇有一番守住燃油车市场一亩三分地然后静观其变的意思;日韩车企的发力方向却很迷,丰田强推氢能源、现代给燃油车换上了一副新能源汽车的“新衣”、本田和日产搞了不能上绿牌的混动车。   但中国消费者买账吗?比如去年上市的新雅阁,今年上市的新凯美瑞,那销量对比上个月刚上市的小米SU7,简直是惨不忍睹。市场用实际数据告诉了各大车企,现如今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是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已经不香了。   而本田,成为了“日系三大妈”里最先开窍的那个品牌。   4月16日,本田中国正式发布全新电动品牌“烨”,三款车型全球首发。其中,“烨S7”和“烨P7”将作为烨品牌的首批上市车型,分别由本田在华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分别投产,将在今年年底上市;“烨GT CONCEPT”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   从本田中国官网可以看到,这个烨品牌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是专注于中国市场,以中国消费者为核心,并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了专属的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资料显示,“W”架构搭载的技术亮点重点体现在电机、电池、驱动形式以及底盘架构四个方面。   电机采用了“三合一”高功率驱动电机,提供单电机后轮驱动和双电机四轮驱动两种驱动形式。单电机版依靠高功率后驱电机,实现前后50:50的重量分配;双电机四驱版依靠前后两组高功率驱动电机,搭配电子悬架,能根据不同路况和驾驶需求,精准分配前后轮动力。   电池方面采用了大容量、高密度电池,使用了1.2万吨一体化压铸全铝外壳工艺,并采用特别设计的分体隔离式电池冷却系统,多重保护电池安全。   底盘悬架使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形式,并加入了本田的运动调教技术,减少转弯侧倾、过滤路面颠簸。   单看这几项配置,作为烨品牌首批上市的“烨S7”和“烨P7”两款车型应该是20万价位级别的车型,硬件配置方面基本也是看齐了现阶段20万级中国自主品牌的配置。   但就当下市场环境而言,烨品牌车型仅仅看齐中国自主品牌的配置,可能对于本田而言还远远不够。   烨品牌为中国市场而生,品牌名都取了个中文名,将电动化转型和中国市场深度绑定。但消费者现如今对合资品牌的好感程度大不如从前,怎样才能破局?那就是性价比。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20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堪比“诸神下凡”,有特斯拉model 3/Y、小米SU7、极氪001、极氪007、蔚来ET5、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豹、吉利银河E8等等热门车系。   虽然烨品牌是背靠本田,但是作为中国市场的电动品牌“新人”,除了有本田的直接技术支撑,性价比才是最终能够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关键。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22
    日系车总算有个开窍的,本田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电动品牌!图1日系车总算有个开窍的,本田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电动品牌!图1
    04-22

    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谓是美国恨得牙痒痒的存在,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方案》、《芯片与可持续法案》等方式,打压我国汽车产业。   不过,上述措施已经满足不了美国政客的胃口。近日,有美议员向拜登提交了更激进的建议,要求完全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不仅如此,欧盟与美国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共同抵制中国汽车。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受到了美国、欧盟的排斥,但依然有人愿意为中国汽车敞开大门,并且坚定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德国:欢迎中国汽车   4月中旬,德国总理朔尔茨携宝马、奔驰等多家德国企业的高管,开启了访华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由此可见,德国对中国的重视程度。   在访华期间,朔尔茨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应开放且公平,倡导欧洲车企与中国车企公平竞争。   在对华态度上,德国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清醒”的。此前,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表示强烈反对,称可能引发贸易战,威胁德国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同样的惧怕,不同的应对之策   美国与欧盟之所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进行围追堵截,主要源自对中国汽车的恐惧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   据悉,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并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将会对本土汽车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处处针对我国汽车。然而,过度排挤不仅不利于美国本土企业的发展,还会倒逼我国车企加快技术研发,增强抗风险能力。   其实,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德国同样也惧怕,但处理方式与美国截然不同。   一方面,德国不但没有与中国“断联”,反而强化与华合作。梅赛德斯-奔驰集团CEO康松林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并透露将在中国投产新的电动车型,加大对北京奔驰的投入。而大众也在前不久宣布向合肥基地追投25亿欧元,以此强化本土研发实力。   另一方面,德国政府意识到传统的燃油车技术已经不适应当下汽车市场格局。去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强势占领慕尼黑车展。当时德国媒体指出,德国一直领先的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为了稳定军心,朔尔茨向德国车企喊话道,你们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与此同时,还宣布了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朔尔茨还定下目标,要求2030年电动汽车从120万辆增至1500万辆。   写在最后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是众多车企的最大单一市场,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美国与欧盟还执迷不悟,对我国汽车横加阻拦。但正如康松林所言,针对中国加强保护主义的任何举动都将对自身造成破坏性影响。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9
    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1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1
    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2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2
    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3不与“漂亮国”同流合污,德国敞开怀拥抱中国汽车!图3
    04-19

    急的不只有丰田,大众同样也很急 在面对席卷全球的电动化浪潮时,有的车企把握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说的正是我国自主品牌;有的消极对待,逐渐失去市场优势,说的则是日系车企,比如丰田汽车。   去年,丰田在华销量下滑了1.7%,今年2月份,丰田在中国销量暴跌35.7%。跌跌不休的销量,丰田开始急了,被传将与华为合作,后者为其提供智能驾驶硬件方案。   丰田是着急了,而大众可能比丰田更急,正在大力推进电动化转型。   大众CEO:跟不上中国车企的步伐   2022年,对大众来说,是惨淡的一年。全年新车销量下降至828.26万辆,创11年来新低,并且在华交付量同比下降3.6%。   2023年,大众加速电动化转型步伐,计划在2023年-2027年投资1800亿欧元,其中超过1200亿欧元,将投入与数字化、电动化相关的未来领域。   2023年7月,大众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   经过一番努力后,大众止住了下滑的趋势。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共交付92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 11.8%。不过,在华销量微增1.6%。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大众再次出现颓势。2024年3月,大众集团全球交付80.06万辆,同比下降1.4%;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为23.87万辆,同比下降2.4%。   最近,在谈及大众旗下电动汽车在中国面临挑战时,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坦言:大众目前无法保持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处于第一梯队,跟不上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步伐。   大众提速电动化   作为传统车企巨头,大众要实现大象转身,并不容易。为了追赶中国新能源车企的脚步,并巩固和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众不断加码电动化。   2021年,大众宣布投资超200亿元人民币,在合肥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一期制造基地。今年4月份,大众加大对合肥的投资,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不仅如此,大众与小鹏合作也在提速。今年2月份,双方宣布将加速联合研发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计划在2026年投放市场。这意味着双方关系再进一步。通过借助小鹏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以此加快转型速度。   除了加大投资、深化合作以外,大众更是开启了“车海”战术。按照规划,到2027年,大众将提供30款本土生产的燃油及混动车型;到2030年,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动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愈演愈烈的车市价格战,大众计划推出不少于4款面向紧凑级入门市场的电动车型,以便帮助自己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写在最后   今年以来,受业绩下滑,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多家欧美车企纷纷推迟电动化进程,而两大日系汽车品牌日产和本田也纷纷计划削减在华的生产规模。   与之相比,大众汽车不仅没有一丝懈怠,而且以更激进的电动化战略,应对来自中国车企带来的挑战与威胁。尽管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大众在电动化转型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有望在电动化时代中续写曾经的辉煌。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8
    急的不只有丰田,大众同样也很急图1急的不只有丰田,大众同样也很急图1
    04-18

    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 小米SU7这都已经上市20天了,所带来的流量效应还是居高不下。这段时间不乏车企“碰瓷”小米蹭流量,也不乏各路车评人各种评测、碰撞测试、拆车,但也有为了红而不择手段的人。   4月15日,某博主在网上自曝表示自己是某车企员工,因为购买了小米SU7创始版而被公司开除。随着事情的愈演愈烈,该博主任职的车企被扒出是极越汽车。   从这位博主的微博账号可以看到,他应该是一位米粉,手机使用的是小米14,从3月18日至今多次发布动态表达对小米SU7的喜欢,不仅3月28日晚间出席了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而且还是首批创始人版本车主,也在4月3日到小米汽车工厂店参加了首批车主提车仪式。   他的社交媒体介绍显示:全国首批SU7车主,雷总开过车门的男人,同时还写出了自己汽车的编号,并晒出了自己提车时与雷军的合照以及交车仪式现场的图片。   按理说买新车这是个好事儿,但在4月15日画风突变,他的微博开始做起了“买完小米Su7,被一家新能源车企开除”的连续剧,并放出了被极越HR约谈时候的录音。   一时之间这件事在网上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指责极越:作为一家车企,这样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员工买什么车都要管?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件事很快就遭到了反转,而这位博主也遭到了流量的反噬,微博底下评论全是“活该你被开除”的言论。   在事情发酵了2天之后,极越汽车法务部发表声明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并且这也是极越汽车法务部发布的第一条动态。   极越汽车表示从未禁止员工购买其他品牌车型,事实上,无论员工驾驶什么品牌车辆,公司在工区专属停车场均为员工提供停车位和便利充电补能设施。评论区有人放出极越公司门口停车位的照片,其中不乏特斯拉、领克、坦克、大众、理想等新能源品牌车型。   从这点可以看出,极越开除该员工的真正原因并非如该博主所说是因为他买了小米SU7。而真正的原因则是他违反了竞业协议,以及无故旷工。   该博主在极越汽车任职的岗位负责社交媒体/私域运营,但自2024年年初以来,该博主以个人名义在包括微博、B站、小红书、抖音、懂车帝、视频号等在内的多个社交媒体注册账号“大姚Tok”,持续为小米品牌进行车友群运营,长期宣发、且只宣发小米品牌车型相关内容,与其所在岗位职责直接冲突。   重点来了,该博主宣传小米汽车的动态时间显示,发布行为多次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另外,该员工还存在多次无故旷工行为,尤其在4月3日旷工前往北京小米工厂店参加某米汽车的提车仪式。   至此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很清楚了,该博主作为极越汽车社交媒体/私域岗位的运营人员,工作时间在全社交平台开设矩阵账号,大肆宣传小米SU7的产品信息长达三个月,这肯定是违反了竞业协议。另外,还有多次无故旷工行为,显然这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容忍的事情。   从企业格局上来说,极越确实仁至义尽。其实无故旷工这点就足够开除他了,但极越并没怎么计较。而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工作时间宣发竞品,违反了竞业协议。   现在这个博主掐头去尾、自导自演一出“购买小米SU7被极越开除”的戏码吸引流量,但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早已被网友洞穿。   那么这个人到底知不知道他的行为早就违反了竞业协议?   笔者认为他是心知肚明,但明知故犯。在HR约谈他的时候,他提前准备录音,并且录音中他还说了一句:头一回HR找他聊天,还以为是HR给他涨工资。 试问,如果以为是涨工资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会提前准备好为这个过程录音?   很明显,他是知道自己违反了公司的相关条例,被HR约谈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开除、降职、降薪,所以提前准备好了录音为的就是掐头断尾以后发到网上,好让网友为他声援。这种戏码大家平时在网上肯定没少看到。   因此,笔者猜测该博主自导自演这么一出戏,或许是想以此事给小米递交投名状,又或许是为了大火之后直播带货,皆有可能。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7
    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1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1
    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2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2
    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3某车企员工自曝买小米汽车被开除?好一出恶人先告状的戏码!图3
    04-17

    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   在科技界,有一个国家是许多企业的“黑洞”——那就是印度。截止2023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印度以14.267亿人口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人口多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庞大的劳动力可供发掘,因此不少企业都想到印度建厂。   最近,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斯拉准备在印度建造新的海外工厂,并且特斯拉已经派了一支团队前往印度,为新工厂选址。而选址的第一大要求就是要在沿海的港口城市。   从这点大概可以猜到,特斯拉赴印度建厂主要是奔着廉价的劳动力而去,生产的一部分车型在印度销售,其余大部分主要还是供应海外市场。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也是众多在印度建厂企业的共同遭遇。   一、印度造,大家会买单吗?印度现在人口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并没有释放出人口红利。印度有一半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虽然年轻人数量居多但其教育水平和技能相对偏低,不足以满足高科技产业的需求。   也就是说虽然印度的劳动力相对廉价,但是劳动力质量却令人堪忧。大家还记得去年苹果的iPhone 15系列手机上市,被传出有一部分生产是来自于印度后如何被中国消费者骂得个半死的吗?   因此,即使印度劳动力低廉对企业吸引力巨大,但是消费者却并不看好“Made in India”。   二、海外科技大厂的“火葬场”。不知道印度是不是对自己国内产业的不自信,对海外科技大厂的“刁难”程度那简直就是臭名远扬,包括小米、上汽、比亚迪都在印度吃过大亏。   1、雷军“Are you OK”?2015年4月小米在印度举行小米4i发布会,高兴地喊出了一句“Are you OK”。   然而,在2022年1月,印度政府指控小米逃税,开出5.6亿元的天价罚单;紧接着在5月份,印度政府又以违反当地法律为由,没收了小米印度55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7亿元),相当于小米在印度辛苦耕耘近10年一分钱都没赚到,全被印度政府抢了去。   2、比亚迪早在2007年就进入印度市场,2013年开始与印度私营企业Megha合作生产电动公交车。2022年,就在比亚迪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造第二座工厂的时候,印度不仅以安全为由,拒绝比亚迪的投资,甚至还以比亚迪偷税漏税为由要求比亚迪补缴7.3亿卢比的税费,折合人民币约6360万元。   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的销量截至被开除罚单为止,才卖了1960辆汽车。这卖车赚的钱还没有罚款的钱多。   根据统计,在国际上叫得出名头的公司,在印度基本都是吃过亏的。   2008年,印度罚税微软7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6亿元);2013年,罚诺基亚2.56亿美元,罚款宝马1亿美元;2014年,罚三星2亿美元;2022年,再罚三星2.12亿美元,罚亚马逊1.72亿美元,罚OPPO 5.5亿美元,指控vivo逃税221.7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8.9亿元)。   可以说在国际上叫得出名字的企业,在印度没有一家是幸免的。印度以廉价劳动力为诱饵,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建厂,但是一旦影响到印度本国产业的时候就开始搞动作了,要么罚款、要么逼迫卖股份,反正在印度赚的钱一分也别想带走。   基于这样的产业现状,特斯拉还敢这么头铁直愣愣往印度冲,笔者猜测多半是印度政府当局给马斯克开出了什么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但是等特斯拉在印度赚到足够多钱的时候,你说印度会不会将屠刀砍向特斯拉?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6
    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1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1
    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2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2
    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3小米、比亚迪都在印度被坑惨,怎么还有车企敢去印度建厂?图3
    04-16

    特斯拉将使用全新组装工艺,这是为下一轮降价做准备? 作为当下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厂商,特斯拉在工业创新、降本增效方面一脑门子死磕。早些年,推出model Y的时候改用了一体式铸造工艺;最近,特斯拉被传出正在转向一项名为“unboxed process(拆箱式)”的新组装工艺。   在传统的汽车制造过程中,通常是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包含冲压、焊接、涂装以及总装这四大模块。各个零件在流水线上逐一被安装到车身上,然后进行下一步的装配。   所有汽车最原始的样子就是一块铁皮,需要冲压将铁皮或者铝合金冲压成型,做成各种工件;焊接就是再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工件,根据工艺要求通过点焊或激光焊接在一起,拼成白车身;然后就是最为复杂的涂装,将白车身整个拿去做涂装,主要有电泳、喷漆工艺和烘干工艺等环节,目的是为了防腐蚀和增加车辆美观;最后的总装就是把中控、座椅、天窗、轮毂等各个零部件装到白车身上,这样就算是造好了一辆完整的汽车。   这套流水线造车流程是1913年由福特发明,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化,特斯拉将打破这样的制造格局。   特斯拉的unbox工艺与传统工艺不同,unbox是将车辆的零部件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在工厂的专用区域单独生产,最后把六大模块进行最后的装配,拼成一辆完整的汽车。这种工艺类似于拼积木,先拼好各个部件,再把这些部件最终组装成一个大块件。   据特斯拉透露,unbox工艺减少了人力和物力,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相比于同等产量的传统汽车工厂,这种新的组装工艺有望使生产成本降低近50%,所需要的厂房空间只需要过去的40%。   目前,特斯拉正在墨西哥蒙特雷建设50亿美元规模的新工厂。这里生产的车辆将通过特斯拉的Unbox流程组装;并且,马斯克之前宣称起售价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的廉价电动汽车将在这里首先生产。   显然,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这么来看,特斯拉unbox工艺不仅仅是为了廉价车型做准备,同时也是为了给Model 3/Y进一步降价的空间。   那么Model 3/Y在unbox工艺的加持下还有多少价格下调的空间呢?   我们可以参考特斯拉上次提出新工艺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之后发生了什么。2019年特斯拉提出一体化压铸技术,2020年应用在Model Y后底板生产上。特斯拉宣称Model Y后地板总成采用一体压铸后重量减轻30%,制造成本下降40%。   2021年7月8日,特斯拉推出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补贴后售价为27.6万元人民币。随后三年,特斯拉Model Y标续的价格几经浮沉:在2021年12月标续涨价到30.18万元,现在Model Y标续最新价格为26.39万元。   当初说一体化铸造工艺降本40%,结果车价也没有降40%。现在Model Y的价格比起21年刚发售的时候只降低了1万多块钱,这还是在取消了众多传感器、电池大降价的基础上才得以降价。   现在来个unbox又说生产成本降低50%,跟当初宣传一体化铸造的时候简直是情景再现。 我看大伙儿还是不要指望这工艺能让Model 3/Y降价多少,老老实实等廉价版的Model Q(也有说是叫Model 2)吧。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5
    特斯拉将使用全新组装工艺,这是为下一轮降价做准备?图1特斯拉将使用全新组装工艺,这是为下一轮降价做准备?图1
    04-15

    丰田向中国市场低头,把“灵魂”卖给了华为? 曾几何时,车企因担心失去灵魂,拒绝与华为合作。而如今,华为已然成为汽车行业的“香饽饽”,被各大车企抢着合作。   目前已有多家车企投向华为的怀抱,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长城等。其中,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最为亮眼,双方合力打造的问界汽车,已连续3个月夺得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冠军。   拥有强大实力的华为,不仅获得了国内一众车企的认可,更让日系车企心甘情愿交出“灵魂”。   丰田出卖“灵魂”?   不久前,有汽车博主爆料,称日系三大妈(丰田、本田和日产)其中一家,会上华为智驾。不过,该博主并未透露具体的汽车品牌。   就在大家猜测会是哪家车企时,有汽车媒体给出了答案,称丰田汽车将与华为合作,全球智驾车型均采用“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联合方案。其中,华为负责为丰田提供智驾硬件,而Momenta则提供软件。   尽管丰田对此表示“不予置评”,但并未直接予以否认。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丰田就与华为有过接触。   今年3月份上市的广汽丰田全新第9代凯美瑞,其车机系统是广汽丰田和华为深度合作的成果,支持声纹识别、Hicar/CarPlay/CarLife车机互联、GPS导航、语音识别控制等功能。再结合知情人士透露,丰田将在北京车展期间宣布与国内大厂的重要合作事项。   因此,丰田与华为合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丰田的“得意”与“失意”   过去一年,丰田依然是全球最会赚钱的车企之一。今年2月份,丰田表示,预计2023财年(截至2024年3月)的合并净利润将达到4.5万亿日元,比之前的预测上调了5500亿日元。   销量方面,丰田汽车(含雷克萨斯、大发、日野等)2023年全球销量为1123.3万辆,同比增长7.2%,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宝座。   意气风发的丰田,大可不必出卖“灵魂”,为何还要与华为合作?   不可否认,丰田在全球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正在失去中国的市场份额。据悉,丰田在华销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且下降幅度有所扩大。   丰田之所以败走中国市场,与其消极的电动化态度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电动汽车。而丰田则十分抗拒,其掌门人丰田章男曾多次炮轰电动车,这也导致丰田电动化进程迟缓。据数据显示,2023年,纯电车型销量仅占到丰田总销量的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丰田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除了加快电动化转型以外,丰田想重新赢回中国市场,还需加快智能化布局。而华为在智能化领域做到了“遥遥领先”,其智能驾驶技术摆脱了高精地图的依赖,支持城市所有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国道、县道、乡道、县乡等公开道路,可用路段覆盖率高达99%。   加之有问界汽车的珠玉在前,丰田选择与华为合作,属于情理之中。借助华为的力量,丰田有机会挽回在华市场的颓势。   写在最后   丰田,可以说是众多海外车企在华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及韩系车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这迫使他们必须做出改变,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2

    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 2021年,全球首款具备特定场景下L4级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车型威马W6正式上市,基于HAVP(无人自主学习泊车)和PAVP(无人高精地图泊车)两大功能实现能够在停车场自主泊车与自主驶出。   此后,各大车企对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出现了断层,纷纷加入了价格战。可以说这三年时间,智能汽车的技术迭代除了电池续航能力的增加,似乎并没有太多可歌之处,喊口号的成分占多数。   现如今各大车企在新车的研发,将激光雷达作为了必选项,但是技术层面说实话还是停留在L2+级别,什么时候能够有车企接下L4级自动驾驶的研发重任?   4月7日,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工商执照,该公司总部位于广州黄埔,由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各持股50%。   据了解,双方拟斥资4.2亿元发力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目标是让L4在B端市场实现商业落地。   首款无人车型定位为跨界SUV,基于广汽埃安AEP3.0纯电专属平台、星灵电子电气架构打造,而在智能座舱方面搭载滴滴自动驾驶全套全无人驾驶软硬件技术方案、安全系统和面向无人驾驶的座舱娱乐系统,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   滴滴为什么要选埃安?其实滴滴曾经无限接近于亲自造车。2020年,比亚迪与滴滴联合打造的定制网约车被比亚迪D1发布。起初该车只面向网约车司机出售,在两年后打开个人消费者购买通道。   而在比亚迪D1的制造流程中,滴滴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内外饰造型、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部分。   而在2022年3月,滴滴为了造车专门成立了代号为“达芬奇”的事业部,并专门在开曼群岛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从事智能电动汽车研发。   只不过达芬奇项目至今入不敷出。资料显示,达芬奇项目在2021-2022年分别亏损7.63亿元和26.38亿元,两年共计亏损34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母公司滴滴自成立以来已经亏损上千亿元,持续的资金消耗和母公司的亏损状态,根本不允许亲自下场造车搞L4。   其实说白了,滴滴就是没资金亲自造车,只能找车企进行合作来推动L4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无论从企业层面还是政府层面来看,在C端市场面临种种壁垒,而B端市场就成为了很好的切入口——Robotaxi。   美国时间4月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突然宣布:8月8日发布特斯拉Robotaxi。这意味着B端市场成为了车企逐鹿L4级自动驾驶的必争之地,不仅是国内,在国外也是。   埃安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在今年成为了首批获得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车企;另外,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业务范围覆盖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说明广汽(埃安)早就涉足了Robotaxi业务,与滴滴合作属于强强联手。   但是现如今发力Robotaxi领域的平台可不止滴滴一家,首当其冲就是广汽(埃安)自家的如祺出行,除此意外还包括T3出行、曹操出行等。   也就是说,推动L4自动驾驶这条路,滴滴面临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超出想象。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1
    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1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1
    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2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2
    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3放弃造车之后,滴滴联手埃安从B端市场推动L4自动驾驶图3
    04-11

    因为中国汽车价格太卷,特斯拉低价车型计划“泡汤”了? 去年,欧盟以全球市场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扭曲了欧洲市场的公平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近日,有相关媒体报道,特斯拉已放弃推出一直以来承诺的一款低价车型计划。而放弃的理由,同样也是中国的低价电动汽车。该报道称,近年来中国车企推出大量低成本电动汽车车型,这一细分市场已非常拥挤,特斯拉很难在该细分市场中有所作为。   同时,有知情人士爆料称,早前在一场内部会议中,特斯拉就已经决定要放弃Model 2这款平价电动车了,并且叫停了供应商对于内部代号NV91或外部代号H422这款平价电动车的相关工作。   低价电车计划“流产”?假的!   从2021年开始,有关特斯拉要推出低价电动汽车的消息,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赚足了眼球。   资料显示,特斯拉推出的低价电动汽车,定价约为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9.5万元)。该款车将配装5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并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以此降低成本。相较于Model 3,新车车长将缩短15%,重量将减轻约30%,电池容量也将减少约25%。   不过,特斯拉并未给出明确的时间表,直到今年1月的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称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在得克萨斯州工厂开始生产这款低成本车型。   然而,传了几年的特斯拉低价电动汽车,真的要成为一场空吗?   对于放弃低价电动汽车的传闻,马斯克已经打假了,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表示:路透社又在说谎。   特斯拉需要低价电车   结合目前市场环境以及特斯拉自身情况来看,特斯拉是不会轻易放弃低价电动汽车计划的。   首先,汽车行业都在卷低价电动汽车。无论是海外车企,还是我国造车新势力,均在抢占中低端市场高地。其中,大众、斯特兰蒂斯和雷诺计划展开合作,将凭借各自的优势联手推出平价电动车。   国内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即将推出的第二品牌“乐道”,将蔚来的价格区间下探到20万-30万元,而小鹏也将面向全球推出10万-15万元的新品牌A级产品。   同时,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今,15万-20万元是新能源乘用车主力价格段。如果特斯拉放弃,不仅意味着放弃了与其他车企同台竞争的机会,还意味着把中低端市场拱手让给他人。   其次,面对价格战,低价电动汽车更具竞争优势。在过去的一年中,特斯拉多次掀起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尽管销量有所提升,但也致使其毛利率下滑至17.6%,达到2019年以来最低水平。降价损人不利己,但不降就会失去价格优势,这迫使特斯拉不得不降低生产成本,推出低价车型,以便帮助自己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特斯拉销量增速正在放缓,需要借助低价车型,提振销量成绩。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共交付38.68万辆,创过去5个季度的新低,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8.5%。   因此,特斯拉放弃低价电动汽车计划,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迫于当前形势,特斯拉还需加快低价电动汽车的推出速度,从而巩固自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龙头地位。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10
    因为中国汽车价格太卷,特斯拉低价车型计划“泡汤”了?图1因为中国汽车价格太卷,特斯拉低价车型计划“泡汤”了?图1
    04-10

    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 3月28日晚间,小米汽车正式上市,21.59万元至29.99万元。据官方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发布后销量火爆,4分钟大定破1万,7分钟破2万,27分钟大定破5万,24小时大定数量突破了88898辆。   最近,小米汽车首批(即创始人版)已经陆续开始交付,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全国28城交付中心也同步开启首批交付。   可以说小米汽车上市这10天,流量和热度就没下来过。不管是开在大街上还是停在路边都能吸引到路人驻足围观,连5岁小朋友都能认出来小米汽车,秒变车展;各路车评人、媒体展开评测,有褒奖的也有批评的,当然不乏某些连发几条动态刷存在感的博主;更离谱的是已经有人把小米汽车给拆了,从内到外仔细研究用料包括底盘悬挂、防撞梁、电池包结构等,同样也不缺乏把小米汽车电池拆了做针刺实验测试电池安全度的媒体。   可以说小米汽车上市堪比一场车圈春晚,那么在这个小米所营造的流量氛围之下,哪家车企会第一个出来叫板小米汽车?   现在答案已经揭晓,不是小米对标的特斯拉,也不是蔚来的子品牌乐道,而是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   4月8日晚上8点,智己L6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智己L6共有3款配置,预售价格为23万元、29.99万元以及33万元。该车定位中型中型纯电轿车,长宽高分别为4931/1960/1474mm,轴距2950mm。   外观上可以说是一辆拍扁了的智己LS6,车身线条流畅低趴;内饰采用26.3英寸中控连屏+10.5英寸触控屏,高通8295芯片,搭配半辐式方向盘。   全系标配自研灵蜥数字底盘,后轮主动转向、电控减振器以及空气悬架等等,转弯半径仅为4.99米;智能驾驶方面,全系标配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   电控方面,单电机后驱标准版功率为216kw,光年版功率为216kw,双电机版本总功率为579kw;电池提供了75kWh和100kWh容量的电池,续航里程分别为650/780km,尤其是后续会推出半固态电池版本,电池容量为133kWh,纯电续航里程将突破1000km。   业界对于智己L6最关注的点就在于这块电池,同时也是业界争议最大的点。根据智己官方说法,这块电池智己命名为光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68Wh/kg,配合准900V高压平台可以实现400kW的峰值充电功率,10分钟补能400公里。   但其实这块电池被人扒出就是一块半固态电池,近期同样在半固态电池大做文章的车企还有蔚来。据悉,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在4月3日正式首台量产下线,官方宣称能量密度为360Wh/Kg,续航里程可达到1055公里。   数据上这两块固态电池都非常接近,不同点在于蔚来这块半固态电池只租不卖,搭载智己这块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售价仅为33万元。   此前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表示,这块150kWh半固态电池包的成本很高,高到什么地步呢?相当于一辆蔚来ET5的价格!(整车购买包括电池包方案车价约为29.8万,租赁电池包方案车价为22.8万元)。   如此对比,智己L6最值得买的版本岂不是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光年版?简直是买半固态电池送智己L6。   不过调侃归调侃,作为一台23万-33万的家用运动纯电轿车,智己给到了高通8295芯片、后轮转向、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等硬件配置,属实诚意十足。   而在价格上又直接对标小米SU7,想必未来自主品牌造车可能不会再对标特斯拉,而是对标小米!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9
    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1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1
    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2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2
    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3第一个叫板小米SU7的车企出现了,智己L6上市!图3
    04-09
    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1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1
    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2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2
    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3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图3
    04-08

    比亚迪首款皮卡曝光,能否打开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   在汽车行业,每一次新品的曝光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尤其是自带流量的车企品牌,甚至会改写市场格局。   皮卡车在国内普遍是作为小型货车的用途,因此在普通消费市场并不是特别受欢迎。例如吉利旗下新能源皮卡品牌雷达汽车,自2023年1月开始交付,全年累计销量仅4681辆,而整个中国新能源皮卡市场在2023年的市场规模也只售出7499辆。   但是在国外市场,皮卡车却是相当火热,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例如福特F150作为福特旗下的经典皮卡,是F皮卡系列销量最高的车型,并常年占据美国的十大畅销车榜首,连续多年获得美国最佳汽车称号,它的销量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大型卡车品牌。   这两年,随着特斯拉Cybertruck面世,美国市场掀起了一阵新能源皮卡风。不过最近有消息曝出,比亚迪也将会进军新能源皮卡市场。   4月6日,比亚迪海外官方账号公布了旗下首款皮卡谍照,不过从发布该车信息的方式来看,这款车应该是比亚迪面向全球市场开发。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官方将该车定位中大型新能源智能皮卡,并将于年内正式发布。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该车尺寸应该属于中大型皮卡车,由出身奥迪目前负责比亚迪总设计的沃尔夫冈·艾格设计的车型。   重点在于,该车与去年上市的方程豹豹5同平台,都是基于DMO平台打造,因此不排除该车型将会归为方程豹品牌旗下车型。   DMO平台全称为Dual Mode Off-Road,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超级混动越野平台,意味着这是为越野性能所打造的以电驱为主的混动系统。DMO平台兼容1.5T以及2.0T纵置发动机,这两个版本的发动机都是骁云插混专用的高功率版本,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3kW,能输出194匹马力,2.0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0kW,能输出245马力。   从已经上市的方程豹豹5的表现来看,在DMO平台的加持下方程豹豹5动力系统综合功率高达505kW,综合马力达到687匹,综合扭矩更是达到恐怖的760 N・m!   而在续航方面,豹5的CLTC纯电模式下能行驶125km,仅需16分钟就能从30%电量充至80%。在满油满电的状态下,豹5的综合续航能力可以超过1200km,亏电综合油耗为7.8L/100km。此外,DMO平台车型还能够支持6kW的对外放电、20kW原地补电、V2V车对车补电救援等,在越野及户外活动中具备高度适用性。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唯有皮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比亚迪全新皮卡的亮相,无疑为国内和国外皮卡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于国内市场,或许会让众多跃跃欲试尝试新能源皮卡的消费者,选择新鲜事物,有可能点燃国内新能源皮卡市场的热情;于国外市场,将开辟比亚迪出海的新赛道,与福特F150、特斯拉Cybertruck一战高下。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8

    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 在对待中国电动汽车方面,美国与欧盟站在同一立场,不仅利用关税等贸易壁垒,阻碍我国汽车出海,还试图通过歧视性补贴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与中国汽车供应链“脱钩”,以便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之外。   然而,在欧美国家强烈的阻止之下,欧美车企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中国。   欧美疯狂阻拦中国汽车   去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今年,欧盟贼心不死,反补贴调查还在继续。   据相关媒体报道,欧盟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车进行海关登记,以便从即日起对其追溯征收调查结束时决定的反补贴税。   作为和欧盟同一阵营的美国,也加大了对中国汽车的排挤力度。据悉,从今年开始,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中如果包含中国等国家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不再有资格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不仅如此,美国总统拜登还放出狠话,称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确保来自中国等令人担忧的国家的进口汽车不会破坏我们的国家安全。   欧美车企离不开中国   尽管欧美国家极力怂恿海外企业与中国“切断联系”,但是依然拦不住欧美车企想要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心。   此前,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不仅公开反对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称会对欧洲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还呼吁欧盟降低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康林松再次出面力挺中国,称中国市场对奔驰而言至关重要,将继续深化在华布局,与中国伙伴共同推动汽车领域的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   此外,英伟达、雷诺等企业均表示,将加强与中国车企和供应链合作。上周,英伟达就透露,正在扩大与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合作。比亚迪将使用英伟达的下一代车载芯片Drive Thor,以提高其车辆的自动驾驶和其他数字功能的水平。   欧美“遏华计划”注定失败   欧美国家之所以对我国汽车“严防死守”,其意图很明显,目的是为了打压我国汽车产业。尽管欧美的算盘打得很响,但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欧美企业不仅没有与我国“断联”,反而继续加强对华合作。这无异于给了欧美国家一记响亮的耳光,证明了欧美“去中国化”的政策是失败的。   除了被自家车企打脸以外,我国汽车产业也用实力证明,无惧欧美国家的威胁。   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522.1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今年,我国汽车出口延续快速增长态势。1-2月,汽车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30.5%。有专家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60万辆。   总而言之,在欧美国家的疯狂围堵之下,我国汽车产业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反倒是欧美国自身难保。 由于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以及企业利润下滑等因素影响,多家欧美车企宣布放缓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而欧美国家将中国电动汽车完全“关起来”的行径,无疑让本就缓慢的电动化进程更加雪上加霜,而且还会进一步巩固我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地位。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7
    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1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1
    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2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2
    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3欧美国家千防万防,也拦不住自家车企与中国企业合作!图3
    04-07

    车企大张旗鼓降价,是否悄悄减配? 车企之间的价格战,2023年已然有过一波高潮,但这波降价潮到了2024年却是一浪更比一浪高。   2月,刚刚结束春节假,比亚迪就率先打响价格战。比亚迪秦PLUS DM-i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起售价均为7.98万元,相比于此前9.98万元的起售价降价2万;哪吒X全系降价2.2万元,哪吒S全系降价0.5万元,哪吒AYA全系降价0.8万元;五菱星光正式发布150进阶版售价为9.98万元,而该款车原价为10.58万元,相当于降价0.6万元。   而随着小米汽车在3月28日正式上市,又将降价潮推向了另一个高度。数据显示,小米Su7上市24小时大定达8.9万辆,为了狙击小米Su7,多家车企纷纷降价。   4月1日,鸿蒙智行App显示,问界新M7入门版车型售价限时下调2万元;同日极氪汽车新增极氪007后驱增强版,售价为20.99万元,将该车型起售价再拉低2万元;更离谱的是,保时捷居然打出“买Taycan送小米Su7”的口号,据悉,现在全国 Taycan 都可以优惠20多万,相当于一辆小米Su7的价格。   除此以外,多家车企纷纷跟进,蔚来推出置换补贴、奇瑞限时送购置税、大众追加现金补贴等等,可谓是各路“神佛”纷纷蹭起小米汽车的流量。   不过车企加入价格战也是被动应战之举,激烈的价格战必然使车企利润减少,甚至还没有盈利的车企只会加重亏损的压力,产生连锁反应。   这些车企真的都愿意亏本让利给消费者吗?还是说从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把钱赚回来?想必这也是众多消费者在意的问题。   资料显示,其实大多数车企并未减配,甚至降价增配来提升竞争力。   就在小米汽车上市的第二天,上市仅4个月的阿维塔12推出了2024款改款车型,新增一款售价更低的入门款车型,售价为26.58万元,降低了阿维塔12的购买门槛。   除了降低购车门槛,阿维塔12不同版本车型还有相应配置赠送:购买700三激光后驱奢享版赠送27扬声器高级音响、类麂皮精致顶棚、静音电吸门、后排隐私玻璃、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购买650 三激光四驱性能版赠送高性能空悬套装、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购买650 三激光四驱GT版赠送超清电子外后视镜。   4月1日,极氪007后驱增强版上市,售价20.99万元与原后驱基础版车型一样。但新车在原后驱版基础上增加了价值12000元的科技全感套装:自研高级音响系统、35.5英寸AR-HUD、15.05英寸2.5K OLED中控屏、动态流水式氛围灯及智能香氛系统,价值8000元的舒适套装:方向盘电动4向调节/加热/记忆、前排座椅通风/按摩/坐垫延展、副驾4向腰托、后排座椅加热及后排座椅靠背电动调节。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有实力做到降价还能增配。 某新势力品牌24款新车型于今年3月上市,有消费者反映此前23款的中配车型统一搭载的都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而现在24款的中配车型则是宁德时代和欣旺达混装,并且99%都是欣旺达、1%才是宁德时代。   根据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排名top10榜单,宁德时代排名第一,欣旺达排名第八。懂得人自然能懂,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标准为行业内最高,欣旺达相比于宁德时代实力悬殊太大,哪个消费者不想买到宁德时代?   总体来看,并非所有的车企以牺牲产品质量、减配来做出对降价的妥协,大多数车企依然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降低成本,从而带动降价让利消费者,才能细水长流积攒消费者的信任。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3
    车企大张旗鼓降价,是否悄悄减配?图1车企大张旗鼓降价,是否悄悄减配?图1
    04-03

    威马债权人会议确定债权金额33.76亿元,战略投资人正在遴选 2023年,网络上不断传来威马汽车将要的倒闭等传言,甚至不少媒体添油加醋声称威马创始人跑路。   为此,威马汽车官方微博在2023年10月10日发布了一封告知函,对网传“破产”一事进行了公开回应。威马汽车表示:虽然当下陷入经营困境,但不会躺平也更不会倒下,创始人也绝不会跑路,后续将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获得投资人参与重构和发展等方式展开积极自救。   根据时间线来看,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的预重整申请,2023年12月29日法院受理了威马的预重整转重整申请。   相关资料显示,企业重整程序有五大步骤:1、企业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2、法院裁定受理,同时指定管理人,发布相关通知、公告;3、债权申报;4、召开债权人会议,债务人可以在监督下经营事物;5、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重整计划的执行。   据了解,威马重整由政府和专管办牵头,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联合管理人。在上周星期五,关系到威马重整进度的第一次债权人顺利召开,对外公开的消息显示这一次债权人会议确定了债权总额以及之后的重整方向。   经审查,债权人会议中管理人确认的威马集团债权人共计564户,确认的债权总额为33.76亿元,管理人将33.76亿元被确认的债权金额编入了威马集团的债权表。   其中,浦发银行和芯鑫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债权金额为15.85亿元;普通债权的债权人为171户,债权金额为17.36亿元;其他债权人为193户,债权金额共0.55亿元。   从一份审计报告得知,威马集团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仅为39.88亿元,包括房屋土地等不动产、设备存货等动产,稀缺的整车生产资质以及两座智能工厂。   尤其是威马汽车的温州、黄冈两大制造基地,两大基地的年产能约在25万辆,并且还有轿车、SUV和MPV整车生产资质,这属于威马汽车的优质资产,对没有造车资质的车企具有吸引力。   债权人会议结束,当下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推动威马汽车重整的下一步进程。   据悉,其实早在今年1月15日管理人就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发布了《关于威马科技集团招募战略投资人的公告》和《关于威马科技集团招募共益债投资人的公告》,并且威马汽车特别要求战略投资人需要具备与新能源汽车业务相适应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截至今年2月18日招募期满,共有4家意向战略投资人和5家共益债投资人完成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中。管理人表示,在本次威马汽车债权会议结束后,将推进战略投资人和共益债投资人的遴选、谈判工作。   按照正常流程,威马下一步就是正式向法院提交重整草案,并进行执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开始,威马汽车方面需要在六个月内提交重整计划草案。也就是说威马需要在今年7月份之前提交重整计划草案,若不能按时提交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延期三个月。   自从威马为解决债务问题就积极寻找多方合作拓展业务,包括拓展海外市场,拿下了破万订单,再比如与开心汽车、集兆嘉等企业合作,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威马汽车处境当下艰难,但是仍有翻盘的希望。一旦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拿出可行性重整计划,威马汽车有机会摆脱负债,实现新的发展。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2
    威马债权人会议确定债权金额33.76亿元,战略投资人正在遴选图1威马债权人会议确定债权金额33.76亿元,战略投资人正在遴选图1
    04-02
    不是买不起特斯拉,而是雷军给得太多,小米汽车真香!图1不是买不起特斯拉,而是雷军给得太多,小米汽车真香!图1
    04-01

    不是买不起特斯拉,而是雷军给得太多,小米汽车真香! 小米汽车终于开卖!   3月28日晚,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举行,终于公布了价格。先说大家关心的重点,小米Su7共标准版、PRO长续航版和Max版三个版本,其中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版本售价24.59万元,MAX版本售价29.99万元。小米SU7标准版、Max版4月底启动交付,Pro版5月底启动交付。   这三个版本的车型,除了一堆选配外,标配方面大致区别如下:   小米Su7的标准版为单电机后轮驱动,搭载了比亚迪的73.6kWh刀片电池,基于400V平台,续航里程为CLTC70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28秒,智能驾驶平台为Xiaomi Pilot Pro,搭载了一颗英伟达Drive Orin芯片,算力为84TOPS,为纯视觉方案。   小米Su7 Pro同样为单电机后轮驱动,搭载了94.3kWh的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同样基于400V平台,续航里程增至83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延长至5.7秒,可选配电动尾翼。   小米Su7 Max采用四轮驱动和双电机全轮驱动系统,0到100km/h加速仅需2.78秒,CLTC续航里程为800km,搭载101kWh麒麟电池,15分钟快充可补充510km电量,使用871V的碳化硅高压平台。   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版的智驾平台升级为Xiaomi Pilot Max,增加了一颗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算力提升至508TOPS,并计划于4月开始内测,5月在10个城市开放体验,8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当然,首款汽车自然少不了诸多权益。雷军说21.59万元起售价肯定是亏钱的,就算卖24万也是亏,干脆多亏点跟大家交个朋友! 不仅如此,雷军表示4月30日之前大定免费送车载智能冰箱、豪华音响、真皮座椅,价值18000元的小米智驾Pro,也终身免费使用。   说真的,雷军这一波确实很有诚意,数据显示小米Su7上市4分钟大定破万,7分钟大定破两万,27分钟大定5万台,24小时大定接近9万台!   不过,除了小米Su7的价格和配置很有诚意,雷氏对比法的营销策略也很关键。   纵观整场小米Su7上市发布会,雷军全程都是都将小米Su7与特斯拉Model 3和保时捷Taycan做对比,一方面自然是为了拔高小米汽车的产品形象,让消费者潜意识里感知小米Su7是一款产品力优于特斯拉Model 3、技术实力看齐保时捷Taycan的产品;   另一方面,发布会场下坐着这么多国产汽车品牌汽车的高层一把手,与国产车对比那多得罪人呀。   根据一张曝出的合照,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总经理邓承浩、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蔚来汽车 CEO 李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理想汽车 CEO 李想等大佬系数到场。   有意思的是直播时候的镜头多次切到了“蔚小理”三家创始人,公布价格前和公布价格后三人的反应各不相同,甚至何小鹏还提前离席了,可见虽然雷军没有将小米Su7与自主品牌的车型进行对比,但是对自主品牌却处处是“杀招”。   接下来,蔚来将推出子品牌“乐道”。此前李斌直播的时候曾表示,乐道车型的定价会参考小米Su7的定价;小鹏也将推出子品牌,专攻15万级市场。   现如今,小米Su7起售价21.58万元,这给李斌增加了不小的压力;至于小鹏这边,子品牌的价格区间与小米Su7车型并不重合,暂时压力给不到小鹏这边。   至于雷军一直对标的特斯拉Model 3,在笔者看来应该影响也不大,毕竟看特斯拉的人应该对小米不感冒,看小米的人应该对特斯拉也不感冒,二者的消费群体并没有太多重叠。   小米Su7的问世对于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增加了一笔色彩。10年前,小米手机的问世让更多消费者用得起智能手机。 如今,小米汽车的上市,虽然价格没有到15万,但是能够间接影响到其他品牌进一步降价。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4-01
    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1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1
    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2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2
    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3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图3
    03-29

    威马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下一步将推进与投资人谈判工作 昨天晚上的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雷军有一句话简直说到了造车新势力的心坎——最近一年多以来,动力电池的成本确实有所下降,我很幸运小米汽车躲过了前几年电池成本高昂的时期。   威马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造车新势力,曾经不仅仅是面对了电池原材料疯涨的境况,还受到了新冠疫情、资本市场不景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虽暂时陷入经营困境,但正在积极展开自救。   去年以来,威马汽车多次发布公布,一步一步推进自救进程。从威马官方信息可知,经法定程序核实了威马基本情况、资产和负债情况,意向战略投资人普遍认为,尽管目前威马集团正面临流动性危机,但其在产品技术、产业链、市场运营和制造能力等方面,仍具备一定的价值和潜力。   2023年10月份,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威马汽车预重整申请;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正式裁定受理威马汽车预重整转重整的申请。   在威马重整程序启动之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了《关于威马科技集团招募战略投资人的公告》,威马汽车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公开招募战略投资人。   其实在申请预重整之前和预重整期间,威马就积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并与国际国内意向战略投资人进行商谈,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就在今天上午9点半,威马重整程序中的关键步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债权人以视频接入方式参会并对重整案进行表决。   根据参会人员透露,债权人会议有序召开,债权人会议发言人称一切都在计划中。   此次债权人会议资料显示,经过审查管理人确认的威马科技集团债权人共计564户,确认的债权总额仅为33.76亿元。其中,浦发银行和芯鑫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债权金额为15.85亿元;普通债权的债权人为171户,债权金额为17.36亿元;其他债权人为193户,债权金额共0.55亿元。   在本次债权会议结束后,管理人将推进战略投资人和共益债投资人的遴选、谈判工作。此前,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2024年1月15日公开了《关于威马科技集团招募战略投资人的公告》。从披露的信息显示,共有4家意向战略投资人和5家共益债投资人完成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投资人磋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若威马重整成功,结合威马自身优势恢复经营,有望尽快清偿33.76亿元的债务。   首先,威马在众多新势力中属于优质资产,手握乘用车生产资质(包含轿车、SUV和MPV)+商用车生产资质+两座工业4.0智能制造基地的车企,具备业务多向发展的灵活性。并且目前多家重组、重整的新能源车企中,威马是唯一一家累计销量在10万台以上的新能源车企。   其次,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正在步入“纺锤型”结构,即15万-25万元级别的主流家用车会占据多数市场份额。而威马汽车自创立之初就专注15~25万级中端智能汽车市场,具备市场行业经验。   其三,威马海外市场潜力广阔。威马此前不仅拿到了欧盟小批量认证SSTA,还拿到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大批量认证WVTA,并且顺利出口到西班牙、德国、以色列、阿联酋、南美洲、以色列等地区。相比于残酷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能够减少品牌内卷所带来的压力,前景广阔。   随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的结束,也代表着威马重整即将进行下一步,与战略投资人磋商投资事宜,推进威马重整进程。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3-29
    对华恐惧症犯了,本田、日产抱团取暖图1对华恐惧症犯了,本田、日产抱团取暖图1
    03-28

    对华恐惧症犯了,本田、日产抱团取暖 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让美国忌惮三分,也让欧盟恐惧不安,试图通过歧视性的补贴政策等障碍,限制我国的发展。慌的不只有欧美国家,还包括一众海外车企,有的车企已经开始抱团取暖,共同对抗我国新能源车企。   本田、日产化敌为友   作为日本“三剑客”之二的本田、日产,在燃油车时代,双方为抢占市场份额,一直在暗自较劲。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双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相爱相杀的竞争对手转变为亲密无间的盟友。    3月中旬,本田与日产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在车辆的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具体内容涉及汽车软件平台、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以及互补产品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双方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最终能否达成尚存在不确定性。   都是被中国车企逼的   此次本田与日产联姻,可以说是被迫自愿。   早在2020年,日本政府有意撮合本田与日产联姻,目的是为了继续保持日本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   原以为日产和本田会给日本政府一个面子,结果双方均选择了拒绝。至于拒绝的理由,有相关人士透露,本田不愿介入日产与雷诺复杂的资本结构,而日产则致力于使现有联盟重回正轨。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步步紧逼之下,日产、本田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据数据显示,2023年,日产中国销量为79.4万辆,同比下滑24%;本田在华销量为123.42万辆,同比下滑10.1%。 由于销量颓势明显,日产、本田不得不削减在华工厂产能。据相关媒体报道,日产汽车公司正在考虑将在中国的产能削减30%,本田汽车公司则打算削减20%。   为了走出困境,互为竞争对手的本田、日产也得顾全大局,选择合力抵抗来自中国车企的冲击。   相比起本田、日产的被迫自愿,宝马、奔驰的合作更为爽快。早在去年,双方就达成战略合作,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车企无惧抱团   一边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其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另一边则是海外车企抱团现象明显,准备联手狙击我国新能源汽车。   不可否认,海外车企抱团,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但是,想以抱团的方式,围堵中国车企,显然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车企的实力。   首先,企业之间的合作,势必会面临项目由谁来主导的问题。如果是强弱组合倒还好,如果是强强组合,很可能因为争夺主导权,大打出手。而上述两对车企,正好属于后者。   其次,无论是本田与日产,还是奔驰与宝马,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在对抗中国车企的同时,还需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我国车企也绝非等闲之辈,同样组建了商业联盟,比如蔚来的换电联盟、华为的生态汽车联盟,而且还发动了新一轮价格战,加速争夺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地位,不是海外车企抱团就会有所动摇的。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是我国车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3-28
    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1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1
    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2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2
    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3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图3
    03-27

    债权人降低预期,是与威马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   自威马被曝出资金紧缺、经营困难以来,对于威马汽车的不实言论也就遍布网络。威马一边对不实言论做出了一系列澄清,一边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动。   去年9月10日,威马汽车官方微博称,自愿终止与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进程;在消息公布仅一天后的9月11日,美股上市公司开心汽车宣布,已经和威马汽车签署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并购买威马汽车股东所持有的股权。   此举很明显向外界传达威马正在积极寻求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方式。并且在9月10日,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发布了一条微博: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纽约,好事多磨,静待花开。也再次印证威马汽车在为登陆海外资本市场而努力。   为了加速自救的进程,威马在去年10月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预重整申请,多数债权人对威马有强烈的重整意愿;12月,法院受理了威马预重整转重整的申请,威马正式进入重整程序。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造车新势力,尽管威马当前身陷困境,但是多数意向战略投资人认为威马具备重整价值。   首先,威马是造车新势力中最先拥有造车资质和自建工厂车企。在众多新势力中,威马是唯一手握乘用车生产资质(包含轿车、SUV和MPV)+商用车生产资质+两座工业4.0智能制造基地的车企,具备业务多向发展的灵活性。而在目前多家重组、重整的新能源车企中,威马是唯一一家累计销量在10万台以上的新能源车企。   其次,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从"哑铃型”快速转向“纺锤型”,即15万-25万元级别的主流家用车市场份额正在快速增长。威马汽车从创立就聚焦15万-25万元市场,具备先发优势,现如今正是威马逆袭的关键红利期。   最近,威马汽车重整进程中的一场关键会议即将举行——第一次债权人会议。3月29日上午9点半,威马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将以网络视频的方式举行。   债权人会议是企业债务重组的重要一环,而债权人能否与威马达成协议,关系到威马能否获得发展的新机实现涅槃重生,同时也影响着债权人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妥善保护。   根据此前预重整阶段的评估结果,在合并报表口径下,威马经评估资产价值约为人民币96亿余元,经审计负债金额约为人民币250亿元,债务金额大于资产价值。   而这次债权人会议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位债权人是否愿意降低预期,与威马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从债务重组案例来看,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偿债预期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偿债预期必然会加大威马的财务压力,过分强硬的追债措施反而会迫使威马重组失败,不利于债务的回收。   因此,债权人还是需要以大局出发,合理调整、降低偿债要求。当然,债权人降低对威马的债务偿还期望值并非无原则的压缩债权,而是基于现实和可能,寻求一个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涉及到以下几种方案:   1、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2、债务转为股权/资本;3、修改部分债务条件,例如减轻债务利息、延长偿还债务时限等。   虽然说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债权人可能面临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步稳健的棋局。 期望越低,意味着双方在协商时的心理负担越小,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越大,从而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纯电车 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03-27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