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楼主
    孙大大大爷头像孙大大大爷头像

    孙大大大爷

    福克斯车主·车龄16年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登录大师LV1登录大师LV1
    • 懂车评论员LV2懂车评论员LV2
    • 持之以恒LV3持之以恒LV3
    • 懂车智多星LV3懂车智多星LV3
    • 图文爆款大师LV1图文爆款大师LV1

    2022-07-01发布

    理想L9上市前,准确点说是6月5日就判断上市当天订单破万板上钉钉,没少被车迷喷。 现在完全验证了。 从纯一线渠道的角度来说吧,理想L9的热销除了车产品力的原因,还有两个大背景的问题: 第一是社会的问题:疫情会导致贫富差距原地起飞,车fans配合朋友做过疫情后城市调研,发现疫情后消费结构彻底变了,从原来的以刚需为主变成了增购为主,越来越葫芦化了。 简单来说,发生过疫情的城市原来10~25万刚需新增购车客户尤其是工薪阶层因为疫情导致薪资和工作稳定性遭到很大影响,要么考虑消费降级,比如买8万以下的代步车,要么短期内放弃购车需求。 反过来,高收入群体收入不能说没受影响,但从实际消费来看并没有影响它买车。而高收入家庭在疫情后意识到家里只有一辆车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一辆适合全家出行的40万大空间车型,还需要给子女和妻子再买25~40万的代步车辆。 理解这点,就能马上意识到现在最火的新车无一例外都在这两个区间,比如理想L9、腾势D9、蔚来ET5、吉利smart。 其次是市场问题:中国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手机的天花板效应在汽车市场开始了。 直接借用自己在6月5号评价理想L9的一段话。 苹果手机出现以前随便镶钻加智商税的手机卖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到处都是。苹果手机出现之后除非你能在硬件或者软件上突破,不然苹果就是天花板。而天花板将通吃所有的高端市场。 随着智能化和新能源在变成核心优势,而自主品牌在智能化软硬件、新能源的优势完全碾压合资,直接让用户放弃了BBA新能源车型,市场竞争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产品力为王。变成了以40万为一条线,所有品牌横向抢占天花板细分市场的阶段,而不是跟BBA从40万、50万、60万、70万逐级竞争。 因为手机可以一个款型就解决大部分人需求,车不行。车型需求各有不同,没办法做到一车通吃所有客户群体,导致天花板有很多细分市场可以占领,这也给了很多车企机会。想明白这点,就知道比亚迪和蔚晓理他们在干啥了。 以理想L9为例,上市前我们做完各片区第一批客户画像统计,理想L9的意向客户群体都是N+1台车,家里最贵的车都比理想L9贵的多得多,包括宝马7系、保时捷甚至法拉利。10个客户里只有5个有咨询贷款政策,而且集中在理财观念更强的南方。 就证明客户不是有40万所以买理想L9,而是因为喜欢才花40万买了L9。所以传统的多少万价格买什么车这个架构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已经崩了。 反过来就能理解李想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吹500万以下旗舰,而是到了临近上市才开始大吹特吹。大概率是明确看到进店客户的画像确实超过了预期,才敢喊出这句话,并且有信心给出比市场普遍预期高两万的最终指导价依然爆款。 不只是理想L9,蔚来ET7、腾势D9、问界M5都出现明显的从上往下打的客户特征,所以外行车迷天天在念叨什么参考BBA销量所以这个区间存量不足,就压根没想明白现在市场的逻辑。 新能源车时代的中国市场,不只是车,什么都变了。

    作者提到的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