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吹上天的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行业人说出大实话

    锦衣夜行头像锦衣夜行头像
    锦衣夜行05-10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仿佛一瞬间,纯电汽车的性能与智能就发展到头了。

    紧随其后,固态电池被捧到前所未有的制高点。

    它被认为可以彻底解除续航焦虑,将纯电汽车引入至高境界。甚至有一种观点,固态电池一旦实现规模化与成本化,油车将彻底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夸大其词?固态电池真有这么牛吗?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为此,咨询了相熟的行业友人,他们的话语,道出了固态电池的真相,或许会有些出乎意料。

    要理清这一切,首先还得从什么是固态电池说起。

    什么是固态电池?

    说白了,固态电池的构造这些与运行逻辑与常见的三元锂、铁锂电池并无不同。区别仅在于,它把液态电解质,换成了固态电解质。

    这就很好理解,根据最简单“气液固”三相态常识,物质变成固体时,会具有更高的物理密度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质。

    如此一来,固态电池就像一块“压缩饼干”,微小的体积,赋予了巨大的能量供给。

    举个例子来说,像太蓝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做到720Wh/kg。要知道,目前三元锂电池一般也就200Wh/kg,铁锂电池仅有180Wh/kg

    就是说,固态电池把电量提升了3-4 倍。一些媒体宣传续航1000公里,还是相当保守的说法。

    当然,根据惯性的思维,高能量密度,也意味着更高的热失控风险。如此一来,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岂不岌岌可危?

    这么理解,未免有些理所当然。

    毕竟,固态电池是跨时代的杰作,它无视了传统的科学边界。

    说白了就是,固态电解质压根就不具备可燃性,面对穿刺、撞击,稳如泰山。

    别以为这就是全部好处,由于太稳定,固态电池还捎带手解决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铁锂电池的低温运行问题,天一冷,液态电解质就冻住了,车子直接趴窝。

    然而固态电池,它本来就是固态的,冻什么冻,天生不怕这个,-30℃工况下运行,还是稳如泰山。

    正因为因此,很多人对固态电池满怀期待,续航高,不起火,还能解决北方的电车普及问题,简直是妙不可言。

    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固态电池的现实情况如何?

    说白了也就是,固态电池解决了一些广为人知问题,但是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意想不到的麻烦接踵而至。

    首当其冲就是,充电效率

    开过电车的人都知道,续航不是硬伤,补能效率才是关键。

    别看丰田吹嘘自家的固态电池,3分钟就能充满80%,跟加油一样快。

    要知道这是实验室成绩,他可以随意控制环境与变量,测出想要的结果。

    然而,现实很难,因为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电阻加大,使得电子传输效率大打折扣。

    打个比方来说,在液态电池当中,电子就好像在大海里游水,然而在固态电池里,电子就好像在大漠里游沙子。哪个充电效率更高,显而易见。

    实际也证明了这一点,像使用半固态电池的智己L6(图片|配置|询价),甚至用了900V高压,然而实际的充电效率,还没有锂电池的理想MEGA快。

    紧随其后就是电池寿命问题

    从理论上说,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质更稳定,理所当然日历寿命更长。

    理论固然没错,但它只是理论。好比苏炳添跑进9.79秒后,刷新了亚洲人的奔跑理论上限。但是我做不到。

    现实就是,受制于技术,固态电池的实际循环寿命短暂。

    例如,太蓝的能量密度720Wh/kg固态电池,没敢公布循环次数。丰田的固态电池,设定标准为1500次循环,电量保持80%,这相比三元锂电池根本没有丝毫提升。

    何况,这依然是实验室结果,实际又如何?

    欧阳明高院士坦白表示,500Wh/kg的固态电池当前只能做到几十次的循环。

    也就是说,固态电池参数强悍、看似美好,但要突破技术困境,达成理想,必须要加上一个漫长期限。

    那么,这个期限是多久呢?

    固态电池还有哪些巨坑?

    毕竟,像之前鼓吹的石墨烯电池,依然遥遥无期。厂家不过是炒概念,以抬升股价。

    实际来看,固态电池似乎不会重蹈覆辙,但必然也有一阵好等。

    根据欧阳明高院士的原话,“固态电池要想取代液态锂电池50%的市场份额,起码要等20-30年。”

    “50%市场份额”是什么概念?大家不妨参考,上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刚突破50%。

    说白了,也没啥特别“烂大街”感觉。

    然而也要等20年,扶着拐杖之时,固态电池才能达到这种普及程度。

    其次,还要考虑价格因素。

    就是用脚底板想,也不会便宜。不过,高也有一个高的概念,能有多高呢?

    即便是宁德时代,从规模量产算起,也只能在2年内做到1.6元/mWh

    而且,注意,是"规模量产"后的2年。要知道固态电池的规模量产,或许要等20年后。

    这未免遥远!说说眼下,其半成品———半固态电池的价格。

    数据来看,蔚来的半固态电池成本为1.7-2.2元/Wh,而当前锂电池,都在0.3元-0.4元/mWh之间竞争。只是半成品,就贵了6-7倍。

    说的更直白一点,智己 L6 的半固态电池版本,比普通版贵了大 10 万。

    换成全固态电池,也就不言而喻,别指望往后余生,可等到白菜价。

    总的来说就是,固态电池性能的确比锂电池好,也解决了低温运行的问题,北方地区可以全面普及。

    不妨说,这项电池技术毫无疑问将是纯电汽车发展未来。

    但从实际来看,也没吹得那么神奇,譬如充电效率与循环寿命都很糟糕。

    加上,量产遥遥无期,可能等到七老八十,都无缘见面。

    而且,这项技术能不能下一代电车竞争的制胜点,也很值得商榷。

    归根结底,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是智能化,不是电池大战。

    固态电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