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中国新能源产业领先半步的脆弱优势,是弯道超车还是大而不强?

    车市瞭望者头像车市瞭望者头像
    车市瞭望者2022-12-19

    依靠电动车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弯道超车?下这个结论可能还尚早!

    根据中国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1-11月,中国新能源市场累计销量574万,同比增长104.6%,而且占全球销量的60%以上。

    而经过多年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中国本土的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颇具有竞争性的代表企业。

    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

    宁德时代不仅成为电池制造的龙头企业,宝马主动要求合资,本田上门求购,不管是能量密度还是成本上,都具有领先世界半步的优势,甚至美国车企都要求宁德时代赴美建厂,当然,是不是安好心我们就另说了(相关分析详见车市瞭望的另外一篇报道:《没那么简单!美国邀请宁德时代赴美建厂背后,也可能是个局》)

    而比亚迪甚至已经成为新能源销量全球第一。光10月份,SUV市场销量前4里,除第二是长城哈弗H6外,比亚迪占了3个:销量5.6万台的宋PLUS排第一,在3至第4分别是元PLUS(图片|配置|询价)、唐新能源。

    一时间,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新能源对传统外资车企实现了弯道超车,可喜可贺!

    真的是这样么?我可不那么认为

    不可否认咱们依靠庞大的新能源市场,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这些规模,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所以不少外资上门求合作。

    但,这种竞争力是极具脆弱和不具有可复制性的,甚至可以说这些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

    传统内燃机时代,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变速箱。而到了电动车时代,其核心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我们中国依靠政策扶持和规模效应,在电池领域的确领先了外资,但更多依靠的是产业集群带来的低成本和产业链的完善性,而在电池研发领域,并不见得有多大优势。

    为何这么说,大家可以去翻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这些领域的专利数,可能就看出来了。虽然专利数我们领先同行,但是你对比一下外资企业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的专利数,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而现在,特斯拉已经自研电池。

    而现在,宝马和丰田已经在研究燃料电池,准备量产。

    而现在,电池的上游原材料供应端美国也开始控制,年初的青山实业在伦敦交易所的镍事件就是个例子,未来在这个领域会越来越严峻,甚至有可能会重复钢铁领域的必和必拓老路-中国你是制造强国,但是,原矿的定价权在外资手里,所以今年很多钢铁企业都亏损严重。

    另外,在电控领域,可以说我们一点优势都没有!绝对没有危言耸听,没错,一点优势都没有!

    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这些与电控领域强相关,其核心就是,芯片!没错,卡脖子的芯片!汽车行业也面临和华为手机一样的同等问题了。

    美国8月31日对向中国出口的英伟达A100和H100等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台“限芯令”, 英伟达等公司的AI芯片已成为诸多主打自动驾驶技术的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的核心部件。A100和H100却对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AI算法的训练至关重要,这简直是釜底抽薪一般的操作。

    而在软件算法领域更不用说了,苹果起诉已经入职小鹏的前员工就是为了防止中国造车新势力们能获得相关技术。

    而走在前沿的特斯拉依靠不多硬件设备和更大强大的软件及算法,其FSD自动驾驶基本上能达到了LV3级别的自动驾驶。而国内的最先进的,最多算LV2.5级,有半级的代差,更有成本上的劣势-用硬件堆砌起来的L2.5级驾驶辅助系统,可比靠软件和算法支撑起的L3要贵的多了。

    更别说要跑赢已经在这领域沉淀很久的BBA、丰田大众们了。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当初依靠政策扶持逐步发展起来,而似乎现在美国也在抄我们的作业,甚至补贴只补贴本土电池制造商的路数都开始抄了过去。(可能福特为了这个原因,在邀请宁德时代赴美一起合作又不得不100%控股的表面理由吧。)

    可以预判,仅以特斯拉那么多电动化产品,甚至Cybertruck还没量产就订单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5万辆,目前已经不接受订单了,因为人家步却订单。此外还有会自动驾驶的电动卡车Semi等一堆产品。

    再加之目前美国的电动车产品的渗透率极低,如果这一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本来在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美国,要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甚至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应该也不见得是难事。

    这个局如何破?小编能力有限,但我觉得打不死的华为可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不靠任何补贴直接在海外与一流企业竞争,这种企业培养出来的竞争力,估计才是绝对的核心竞争力吧(宁德时代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多少?)。

    所谓,当我们领先爬到了半山腰,看见别人在山脚修路。暂时的领先不算领先,或许人修好路可能走向直通山顶呢?

    当然,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战略性竞争本来就是一场马拉松,笑道最后才是真正赢家。

    次阅读
    69评论
    30赞同
    收藏
    分享
    69评论
    3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