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老牌车企造的电动车来了!自主品牌电动车还有竞争力吗?

    爱楼我凑头像爱楼我凑头像
    爱楼我凑2019-04-23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成熟的车企全力制造电动车,那么现存的造车新势力们还会活着吗?造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上海车展,以奔驰和奥迪为代表的燃油车企业带来了旗下的纯电动车型,分别是奔驰的EQC与奥迪的e-tron,在很多车迷看来,这些豪华品牌推出电动车已经为时过晚,外有特斯拉作为电动车的标杆!内有造车新势力的追赶,这让老牌的车企似乎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事实上,百年车企没有那么简单的被造车新势力超越。百年的时间,可不是用钱就可以轻易的追平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奔驰EQC与奥迪e-tron的基本信息。

    奔驰EQC的车身尺寸为4774*1923*1622mm,轴距为2873mm(根据工信部的申报信息),该车将搭载80kWh的电池组,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300千瓦,NEDC工况续航为450km。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奔驰EQC的电池重量为650公斤,整备质量更是达到了2425公斤,这在同级别的车型中,算是体重超标了。

    奥迪e-tron的车身尺寸为4901*1935*1616mm,轴距达到了2928mm,该车将搭载95kWh电池组,电机的峰值功率为300kW,纯电续航里程在NEDC工况下约400km。

    电池包的重量也达到了700公斤,整备质量也达到了2.5吨,体重超标,也是没跑了。了解完两款车的基本信息,这两款车的定位皆是中型SUV。而且了解到,国产之后的售价也都将超过70万元,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国产电动车之间的距离,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消费者才会购买此车,抛开品牌溢价之外,车辆本身是否真的具有竞争力呢?

    国内大力补贴电动车多年,如果要是没有进步,那岂不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我们先看看国内制造电动车最出名的品牌——比亚迪!

    比亚迪唐EV600同样定位为中级SUV,车身尺寸为4870*1950*1725mm,轴距为2820mm车辆搭载了82.8kWh的电池组,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360kW,在NED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为520km。当然,车辆的电池组的重量也达到了518kg,整备质量也高达2259kg,电动车的体重超标似乎司空见惯。但是售价没有超过人们的预期,售价25.99万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款车的外观和内饰设计,他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设计语言……当然,外观设计就不想在做过多的介绍,这毕竟不是一篇车型介绍。以上简单的介绍,想让大家对车辆有一定的了解,以下对车辆的基础信息做了汇总:

    下面我先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 针对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对电动车零部件的掌握

    为什么国产电动车里面仅仅提到了比亚迪?因为他在国产品牌中,有着100%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不需要零配件供应商向其供应零配件。车辆从诞生之初,就可以按照预想的去制造,少了对供应商的妥协,车辆自然会比那些靠供应商拼凑起来的车更“完整”。奔驰与奥迪以及其他品牌的车辆多次跳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电池产能不足。

    同样,比亚迪车辆的电池能量密度基本都高于同级别的产品,当然也高于上述奔驰与奥迪的车型。这一点远比车辆搭载更多的能量更加考验车企的水平,而且仅仅对那些100%掌握造车技术的厂家有效。然而那些组装品牌可没有那么好过了。

    第二点、对于车辆的调教,可不是砸钱就能买来的

    相比于新兴的汽车制造厂,对于车辆的整车调教,还不足以与燃油车厂家抗衡。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电动车开起来不像是车,而像一个廉价的玩具?

    粗糙的装配工艺先不谈,车辆的动态感受更是一塌糊涂。不合逻辑的转向助力调节,让你在开车时感受到是你与车辆的对抗!车辆悬挂系统像“4根铁棍子”一般存在的车型是大批量的存在。车辆底盘的优化与调教就更无从说起了。如果你开过像是轩逸纯电或者高尔夫纯电,这类来自成熟的汽车厂家制造的电动车,哪怕是油改电而来的车型,在开起来的一瞬间,就会让你觉得,我开的是一辆车!

    第三、百年车企,沉淀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

    特斯拉Model 3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大批量的交付,伴随着却是大量车主的集体吐槽,下雨时后备箱打开漏水。

    方向盘安装不正,方向盘转向异响,后门漏风,车门难以关闭等等。我相信这些车辆问题,在一个成熟的车企上面是发生的概率为1%。

    尤其是老牌车企,他们关注的是车辆每一个细节,那些已经是消费者不会关心的细节。这已经超越了对技术的追求,而是对人文的关怀。

    所以,当你看完车辆的参数,你会发现这些老牌车企的电动车的参数虽然没有那么漂亮,甚至给人一种落后的感觉。但基于百年的造车经验,你会发现这些品牌在造车方面的技术是不容忽视的。自主品牌在老牌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即将进入国内的这个时间点,前进的脚步异常的艰难。在前两年有大批的造车新势力涌现,我相信不久之后大批新势力也即将死去。想要活下去的车企,终究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

    次阅读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