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终结“11万电车10万修电池” 保险行业急推新规不愿再当冤大头

    出行局头像出行局头像
    出行局2023-10-08

    前段时间,一则消息刷屏了汽车圈,某品牌车型因为电池出现了异常,4S店首次检查并没有发现,最终导致完全失去动力,电池需要维修,消费者认为自己有保险也没想太多,可4S店报价换电池包在10万左右,要知道该车型指导价也不过11万而已。

    这样高昂的维修费用直接遭到了保险公司的拒赔,它们给出的理由是出现损伤之后继续使用导致问题扩大。很明显,动辄10万的维修款消费者肯定不可能掏的,随后在各方调节之下,最终保险还是负担了这次费用。纵观整个事件,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保险公司为何拒保,反而更关注总共才卖11万的电车,电池咋修起来这么贵?

    其实用“修”这个字并不准确,电车中的电池往往是“换”起来比较贵。众所周知,电池是电车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也是整个电车成本中的大头,一块50度电池包的成本价就已经超过6万元,对于很多售价偏低的电动车,电池基本能占到车价的70%。

    更令人难受的是,电池这玩意现阶段都是各玩各的,也就是说,每家的电池在形状、规格、技术上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所谓的副厂件。比如你购买了一台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电车,在更换电池的时候,第三方修理厂根本掏不出一块完整的刀片电池包,这注定了电车只能在对应的厂家进行维修更换,哪怕4S店给你的报价再离谱,作为消费者也只能吃着哑巴亏接受。

    更有甚者,一些汽车厂商会因为电池厂商拒修而无法维修的情况。前段时间,就有消费者找到相关媒体曝光,其使用的电车电压差距过大,导致充电功率与续航里程都受到影响,厂家却因为此前与电池厂商产生过矛盾,本身没有修理能力只能摆烂。

    由此可见,现阶段电车电池的维修其实就是厂商们(电池厂商)的一言堂,它们说换就得换,它们报价多少你也只能听着,而最终这些损失都会由消费者转嫁到保险公司来。保险公司肯定不愿意自己当冤大头,于是一份联合了多个车企以及保险公司的新能源电池维修保险新规出炉。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电车电池在维修理赔中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规范新能源汽车发生保险事故时对动力蓄电池的查勘、检测与损伤评估。其实就是保险行业搞了一个电池损伤等级出来,根据等级的不同来提供“更新维护”“维修”“更换”等服务,而不再像以往一样,由厂家来决定方案。

    该标准根据事故的类型、损伤程度、场景等多个维度共制定了四个级别,将复杂的情况进行分级处理,进一步规范理赔管理并提高定损效率。有了这样的规则,未来新能源车肯定不能动不动就更换整个电池包,而是需要定级之后再决定理赔情况。

    对于这四个级别以及事故原因,该标准相应的提出了可以选择的方案:

    一级:通过检测结果确认电池参数均正常,可以仅进行外部涂层和钣金修复;

    二级/三级(碰撞):因碰撞、托底事故导致动力蓄电池发生二级和三级损伤时,通过检测确认电池系统未受影响,应选择修复或更换动力蓄电池箱体和外部涂层。如检测后确认模组或单体蓄电池受损,应根据实际情况修复或更换模组和损伤零部件,如检测后确认动力蓄电池的损伤已不可维修,可更换动力蓄电池总成;

    水淹:烘干后检测确定损伤级别。根据实际情况清洁、修复损伤零部件,必要时更换模组和相关零部件或动力蓄电池总成。

    除了这些分级的解决方案之外,该标准特别提出了“报废或拆解的动力蓄电池应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损余回收”,这主要是针对此前无论是修理还是更换电池,厂商都没有给出报废电池的明确去向,实际上这部分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厂商不进行曝露可操作性太强。

    总之,从这份标准执行中可以看到,保险行业遵循的原则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整个电池包进行更换,毕竟更换电池包的费用确实太高。不过新标准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电池的分级由谁来确定、维修会不会导致电池包续航能力下降、若真出现维修后出现问题保险公司是否担责到底等等。

    个人觉得对消费者来说,或许新标准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在电池受伤维修之后必然没有全盘更换来的省心,希望保险公司在维护自己利益之上也应该推出更多保护新能源用户利益的专项政策,让修电池这件事不要再成为各方纠结的点。

    万次阅读
    388评论
    127赞同
    收藏
    分享
    388评论
    12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