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3月交付近3.2万台,问界为何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汽车大公司头像汽车大公司头像
    汽车大公司04-02


    在今年10次周销量榜单发布中,以4:6落后于问界的理想,在3月19日最后一次发布榜单后,默默地停止了更新。

    有人说小米SU7的发布会上,“蔚小理”来了,魏建军也来了,雷军甚至还在发布会现场喊了“遥遥领先”,可余承东却很低调。

    网友评论:可能,在忙着卖车吧。

    毕竟,刚刚过去的3月,问界实现交付新车31727台,再次蝉联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月销量冠军。其中问界新M7交付24598辆,成为中国新势力品牌单一车型销量第一,而问界M9交付6243辆,同样是新势力品牌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第一。

    和很多开局“天胡”却后继乏力的新车不同,问界新M7从上市之时便走出了一条上扬的曲线,而问界M9也成功打开了高端市场,并在第一个完整交付月就拿出了亮眼成绩。

    “不造车”的华为,却将其在ICT领域的体系能力和用户体验带到了汽车行业,而这,是比销量数字本身更为重要的“基建”。

    泼天的富贵,问界接住了

    也许你可以说问界新M7是幸运的,搭上华为Mate 60上市的“东风”,一时间摆放着问界新M7的华为门店门庭若市。

    但能接住这样的幸运,背后是问界的能力。

    汽车是由数万个零件组合而成,而其中任何一个零件的缺失都会影响最终的下线交付,哪怕它只是个不起眼的螺丝。因此,这对车企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过往几年,在客观原因的影响下,供应链紧张导致交付延迟的案例屡见不鲜。若是在整个市场都处于“交付难”的情况下,或许用户还有耐心为了好产品而等上数月,但随着供应链环境恢复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车型的交付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一个合理状态。

    而此时若再交付困难,或许面对的就只能是订单流失了。

    去年曾有一款上市后订单爆款的车型,被认为是“全村的希望”,但却因为一个款型的轮毂供应不上而迟迟无法交付。如今再看这款车型的月销量,泯然众人。

    或许很多人还有印象,去年9月问界新M7上市后,一边是在国庆假期以“天”为单位刷新着大定数量,另一边是赛力斯发给供应商合作伙伴的提升供应链能力的信函。

    发过信函的企业很多,甚至下场拧螺丝的也很多,但能将交付能力真正落地的,却不多。

    问界做到了——和问界新M7大定数量一起增长的,是交付数字走出了一条上扬的曲线。

    “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这是李想在理想MEGA上市前所讲的目标,尽管MEGA未能如人所愿,但李想的这句话却是当下能够成功的车型必须要遵循的规律。

    问界新M7的产能“拉爆”,让问界得以“兜住”订单,将上市热度成功转化为销量落地。而生产规模的上量,也让供应链伙伴更有信心和意愿,配合主机厂一同完成生产任务,并且拉低成本,从而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华为与赛力斯为了保障新M7的快速交付,投入10亿元用于供应链体系,以改善生产节拍、流程和效果。

    生产问界新M7的重庆凤凰智慧工厂负责人曾说:“新车型第二个月交付过万很少见,传统企业一般需要2-3个月供应链体系才会拉通,我们一个月就做到了。”

    而这背后,是华为与赛力斯的密切合作,供应链团队、产品团队和质量团队直接驻场至供应链企业,业内惯用的“爬坡上量”到了问界变成了“垂直上量”。

    问界新M7的快速上量也为随后上市的问界M9建立了信心。客观来说,售价更高的问界M9销量绝对值不会比问界新M7更高,但应用了众多“首发”技术的新车其实存在着更多不确定的风险。

    但或许也是因为问界新M7而磨练的供应链体系,以及由热销所看到的信心,让问界M9可以顺利实现交付爬坡,也便有了2024年开年,问界的“完美开局”。

    用户体验的升级之路

    与问界销量一同增长的,是问界对“用户体验”四个字的理解深度。

    比如在智驾领域的不断进化。

    刚刚过去的3月,问界完成了全系车型OTA升级,将全国都能开的智驾领航辅助(NCA)覆盖全系产品,不再依赖高精地图、可用路段覆盖99%;还增强了LCC能力,可以识别红绿灯并自主刹停或起步;代客泊车(AVP)首次上车问界M9,并在M5智驾版和新M7智驾版上完成升级。

    正如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所讲:“大家一起卷,把更好的体验提供给消费者,良性的竞争促进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再比如市场层面的价格政策。

    问界新M7将PLUS后驱5座版车型的售价由24.98万元限时下调2万元至22.98万元,同时将原先包含的科技舒享包(HUD+主驾头枕音响+电吸门+水晶档把)拆分为1.5万元的单独选装。

    这样不仅进一步拉低了新M7的入手门槛,还将选装配置的自由权交给了用户,实际上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优惠的购车方案。其实相比于一些新车以高价上市,再通过眼花缭乱的权益“看似”优惠,问界选择了对用户更有价值且没有套路的定价策略。

    深耕ICT领域数十年的华为,当然更明白“用户体验”四个字的意义与价值,但其实在进入汽车领域初期,也没少遭遇过挑战,但华为的能力在于迅速地调整和强大的体系力建构。

    一方面是产品的呈现,无论是问界新M7还是问界M9,前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优化调整,而在市场上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面貌,而后者则成功开启了5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并且让外界看到华为将ICT领域技术积累用于汽车,所开启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是销售体系的构建,相比于其他从零开始的新势力品牌,拥有大量门店的华为固然有着天然优势,但在早期销售体系磨合过程中,也经历过转型、内耗的挑战,从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但华为可以很快加速渠道变革和直营体系的建设,并且强有力地统一了渠道管理,最终实现问界品牌形象的强化和用户购车体验的改善,同时也为后续鸿蒙智行更多产品的上市做好准备。

    大公司视点

    上市即“爆单”的剧本开局,在过去几年的新能源车市场里并不鲜见,即便到了2024年,也有如小米这样刷新国内市场大定速度的存在。

    但“可持续”的发展,却不是每个剧本最终的走向。

    问界为2024年设立了60万辆的销售目标,而一季度已经完成了8.4万辆,按照市场过往“低开高走”的销量走势,以及问界M9的上量和新M5的推出,接下来几个季度不出意外会继续增长的曲线。

    60万辆,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次阅读
    10评论
    10赞同
    收藏
    分享
    10评论
    1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