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电车越宽越好? 这背后还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电动湃头像电动湃头像
    电动湃2023-07-12

    20/28

    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老司机最近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明明行驶在车道中间,却感觉周围的车离你只有咫尺之遥;明明停在车位中间,却发现下不了车;明明行驶证上写着小型客车,却被保安阻止进入机械车位……

    总之,开车上路是越来越难了!

    不过,在怀疑自身驾驶能力是否随着驾龄增长而下降之前,有这样一个事实或许可以给你带去些许安慰——

    当然,这也早已不是一个秘密了。

    海外博主Alex Howat发了一组图片,显示了车辆从1840年至今发生的变化。

    这种趋势,在911、Mini、高尔夫、Polo这些有历史的车型上显得十分明显。

    例如,目前在售的高尔夫Mk8,就比最初引进的高尔夫Mk4长出了147mm,宽了53mm,比初代高尔夫更是长了半米多。

    同样的,特征极为明显,被称为“四眼Polo”的Polo Mk4宽度为1650mm,如今在售的Polo Mk6就直接增加到了1751mm。

    在“更大更宽更长”这件事上,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更为积极。在车身长度相近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无需考虑发动机,尽可能地将四轮推向车身四角。

    这也是现在不少纯电动平台设计之初就有的先天优势。奔驰EQS轴距相比同等车长的燃油车可以多出100-200mm。

    相较于车长,车身宽度的增加才是目前开车难的重要原因。

    以目前最为热门的20万元级别市场为例,比亚迪汉的车身宽度达到了1910mm,零跑C01、飞凡F7、哪吒S等车宽也达到了1900mm以上。

    要知道在过往的燃油车市场中,作为20万元级别市场常青树的帕萨特、雅阁与凯美瑞的车身宽度,也不过1836mm、1862mm与1840mm。即便是行业内天花板般存在的奔驰S级的车宽也不过1921mm。

    所以,除了显而易见的内卷外,还有什么原因让这些新能源车在越来越宽的道路上停不下来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限于新能源汽车底下的那块电池。

    需要考虑到通过性与坐姿问题,整个电池包不能做得太厚。这也就是上文里提到的,各家车企纷纷推出其纯电动平台的主要原因。

    在有限的空间里塞入一块更大的电池,这样的话才能够提高续航里程,再加上新能源车更在乎的风阻系数的影响,车身势必会越来越扁平,就像扁平的面包一样。

    其次,还需要提升侧面碰撞的安全性。对于燃油汽车来说,将车身加宽,无非处于车内空间更宽敞以及提升车辆驾控稳定现象两种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超跑轴距不长,车身却很宽的原因。同时,从过去所有的碰撞安全测试里也可以看出,车身宽度与碰撞安全并没有必然联系。

    但纯电动汽车由于结构的原因,当发生侧面碰撞时,除了要保护车内人员之外,也同样要考虑到电池包会不会因为碰撞而发生形变导致起火。

    侧面碰撞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要知道,过去传统的燃油车主要依靠侧围与B柱子上的超高强度钢来抵御冲击。

    从各品牌的电动车车身设计上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电动车都会明显增加侧面门槛梁的刚性和宽度,把门槛梁作为非常重要的变形和吸能区,来抵御侧面来的冲击。而为了进一步减少电池受到的冲击,车身底部甚至会加入1-2根横梁,来加强横向的防撞能力。

    极端情况下,万一门槛梁发生变形,就很大可能会顶到电池包了。所以有些厂商为了安全起见,在电池包和门槛梁之间,还会留出一定的空间,确保电池包在发生激烈的侧面碰撞时,也能安全不变形。

    所以,将车身拉宽,是车辆提供更长续航与提供安全保证之间的妥协。

    车越来越大,或许是电动化进程中,车辆除了摘掉发动机,替换成电机后的另一种变换方面。但随之带来的影响,可不止于此。

    汽车的灵活性和大小始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存在又大又灵活的乘用车,变大以后乘用车在转向时,就会遇到问题。尤其是电动车在加大轴距的同时,缩小了车轮转向半径,让其转弯掉头更难。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电动车就会通过增加前轮转向的角度,或者是增加后轮转向系统来解决。

    车越来越宽,除了转向问题外,还有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停车难。已知的是,目前规划的标准停车位尺寸一般是在2200mm至2500mm之间,长度则在5500mm至6000mm之间。

    对于一般小、中型车来说,宽度在1600mm至1900mm之间,停车还是比较宽裕的,并不会影响开门上下车。

    但过去所设置的车位在应对现在近2000mm的新能源车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即便是相邻的两台新能源车都规规矩矩地停在车位中间,车门也只能够勉强开条缝,司机和乘客都得学点肉体术才能上下车。

    当你遇到一些比较老旧的室内停车场或者那些机械式的立体车位,即便是在一阵闪转腾挪后,一个不小心,依旧可能会把车给刮蹭了。

    除此之外,车身尺寸增大后另一个副作用,便是车辆会占用更多的道路资源,让本就不畅快的城市道路变得更加拥堵。

    经常行驶在上海延安路高架以及南北高架的老司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车道起码比中环外环窄半米,感觉旁边车子都要靠上来了”。

    其实,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市中心道路,往往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有时候,道路规划部门还会在本就不宽的街面再多划出一根车道。这看似是一个增加通勤效率的举动,对于不少新老司机来说,要顺利通过,其实并那么简单。

    (正常行驶中突然弹出的360影像)

    看着身边的车辆呼啸着向你靠近过来,敏感的360影像及时弹出,告诉你离周围的车太近了,又加剧了你的害怕心情,于是在继续踩电门向前与减速刹车让旁边的人先过之间一番犹豫之后,果断选择了后者。

    进而导致的连锁反应就是你身后的车辆也会逐一减速刹车。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明明没有车祸或封路,道路依旧会堵塞的原因了。有研究显示,如果处于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那么一名新手司机的急刹车就可能引发一场“交通海啸”,受影响的路段可长达80公里,

    目前,新能源汽车越造越大已经是无可回头的趋势。

    但如何更好的平衡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出行便利性仍旧是一件需要多方参与并协调的事情。比如,设计停车位与车道的宽度时,应更考虑到这些车辆的行驶需求。

    对于车企来说,加速推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落地,或许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因为数学模型表明,如果驾驶员降低车速并以固定的速度行驶而不是急停急驶,不但可以节省能耗,更有望消除“幽灵堵车”现象。

    期待一下。

    万次阅读
    314评论
    324赞同
    收藏
    分享
    314评论
    32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