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段建军为什么救不了奔驰困局?

    车瞳头像车瞳头像
    车瞳2021-11-18

    奔驰如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局,不是段建军造成的,拯救企业危机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但作为奔驰中国区倪恺时代管理班子唯一留存、且负责销售业务的中方高管,维持销量增长本是分内之事。


    “留守者”段建军

    受芯片和零部件供应影响,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奔驰遭遇销售的巨大震荡,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至9月,奔驰国产车型销量为43.16万台,较去年同期下滑7%以上。

    或许很多人会问,芯片供应不足,导致生产遇阻是今年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呀,奔驰销量下滑有啥稀奇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按照商业逻辑,如果豪华车市场所有品牌都集体下滑,那肯定没人指责奔驰不行,问题是你奔驰直线下跌不行了,竞争对手却一路高涨很行的样子。

    同样是1至9月,同样在中国市场,同样面临芯片供应影响,奔驰百年来相爱相杀的德国好兄弟宝马,完成了66.96万台的历史最好销量业绩。奔驰即使加上进口车销量,差距也将在15万台左右。

    15万台新车啊,排成车队从慕尼黑到斯图加特都能往返上几个来回了。


    宝马2021年1至9月销量远超奔驰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市场环境下,奔驰和宝马为啥会出现如此之大的销量差距呢?

    用汽车行业术语讲,奔驰的供应商管理不如宝马,特别是中国的供应商体系差距非常大,导致关键时期奔驰花钱也订不到紧缺零部件,产能严重受阻。

    客观说,自诩为汽车发明者、拥有百年历史的奔驰,出现这种情况非常值得警惕和反思。

    作为行业的产业链核心,车企对于供应商体系应具有非常强的掌控能力,以丰田汽车为例,今年也曾出现芯片危机,但当其振臂一呼,供应商们均第一时间尽最大努力响应,让丰田得以迅速重回正规。

    “供应商的态度真实反映出合作双方平时的关系,车企如果真能做到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供应商对企业就会像孩子对家长一样支持,反之亦然。”


    国产E级因“车身钢加铝”被吐槽不断

    有人又会问了,段建军的职务是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负责销售与市场营销,奔驰供应商体系建设管理不是他的职权范畴。

    所以说啊,段建军救不了奔驰的困局。

    可在一些经销商眼中,2013年段建军加盟主管销售后,奔驰在中国市场销售开始好转,在业内销售能力口碑不多,未来有机会接替杨铭,甚至唐仕凯,成为奔驰中国区负责人,甚至戴姆勒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全球董事会成员,这样就可以拯救奔驰供应商管理的困境了。

    但在资深经销商看来,这种看法并不成立。“2013年开始奔驰的好转,主要原因是两点,首先是产品换代,全球市场开始增长;其次是中国的渠道问题逐渐解决。在倪恺管理班子排行第3号的段建军,只能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那么,段建军究竟是运气好还是能力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什么能被一些经销商看好、而资深经销商却判定其无法拯救奔驰呢?

    销售猛将是否“名不副实”?

    谈段建军话题,需要从倪恺的上一代管理班子说起。

    当时的奔驰中国区管理层,有3名非常重要的中方高管,分别是分别是高级执行副总裁李宏鹏,段建军,以及最初负责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后连续转岗北方大区总经理、smart/AMG/V级车销售运营执行副总裁,最终履职林肯的毛京波。

    以上3名高管中,李宏鹏级别最高,综合能力最强,放眼行业都是自成一档,是奔驰当年实现好转最重要的关键人物,目前是现代汽车集团寄予厚望的中方第一高管,稍后详细讲解。


    李宏鹏被现代汽车寄予厚望

    先说说段建军和毛京波,这两位在管理职能和业务技能有所重叠,业内非常著名的豪华品牌营销人才。

    熟悉奔驰体系的经销商都知道,2007年进入奔驰的毛京波,是奔驰“营销平台化”的创建者,在段建军到来之前一直负责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曾策划奔驰长轴距E级与乔治克鲁尼的合作,这是好莱坞一线巨星首次出现在中国市场全球性品牌广告,终端形成巨大声量,搁在今天就是流量爆款。

    但从销售数据来看,这次合作的效果是雷声大雨点小,被很多人指责为赚了吆喝不赚钱,没有实际效果。

    其实从销售终端反馈分析,和以前的默默无闻相比,克鲁尼广告为E级和奔驰店内带来的客流增幅极大,知名度也明显提升。

    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那一代奔驰产品设计缺乏新意,全球卖得都不怎么样。

    而且第一次国产加长,设计、质量、品质都不如竞品,加长轴距后排依然不舒适,运动性一般,小毛病还贼多。

    最糟糕的是,当时奔驰渠道还在内斗,进口车和国产车自己打自己,保值率一跌再跌,这种形势下换谁来都不好使。卖得差很正常,卖好了才不正常。

    据经销商回忆,国产E级第二次改款提升后,趋势就已经开始向好,毛京波的市场营销方向并没有错。

    在资深经销商看来,毛京波在品牌营销层面颇有天赋,能将知性和感性认知有序结合,多维度提升用户感官体验,品牌建设能力优于段建军。

    “毛京波转战林肯中国区业务后,在品牌战略上强化林肯之道的概念,收效明显好于奔驰星徽之道。”

    毛京波转战林肯

    和毛京波相比,段建军的品牌建设能力略显孱弱,以其主推的迈巴赫S级品牌为例,无论是“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的口号,还是君子贤达的用户定位,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行融入中国文化的生硬刻板。

    所以别看现在是加价神车,当初的经销商们可都不愿申请迈巴赫授权。

    据经销商反馈,真正购买迈巴赫S级的用户,最关注的就是迈巴赫的德系超豪华高贵血统,就是要彰显国际化的与众不同。

    更打脸的是,在奔驰推出用户服务公约,承诺不能捆绑消费后,迈巴赫S级却依然加价不止,迈巴赫GLS更是官方涨价后,经销商再度大幅加价,用户被视为人傻钱多的代名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温情脉脉的遮羞布被彻底撕下,让助力君子贤达的说法格外讽刺搞笑。


    标榜礼义的迈巴赫GLS号称加价百万

    虽然品牌营销表现平平,但段建军在销售上确有独到之处。曾经的4s店工作经历,让他对经销商面临的压力有非常强的同理心,擅于换位思考进行销售任务调整,通过调整把控销售节奏抢占市场先手。

    回顾过去5年时间,2016年、17年是奔驰本代产品红利的集中体现时期,对销售能力要求并不高。但进入2018年开始,奔驰新产品红利衰减,小马拉大车的产品设计更让其失去了不少高端传统用户,销售开始面临挑战,竞品的价格战加剧也在侵蚀终端新车销售利润。

    这一时期,段建军通过调整任务节奏,保持了奔驰4s店的营销弹性,同时加大对女性购车者的营销力度,以降低高端车型降排量导致的用户流失,让终端新车平均盈利守在4%左右,成为一些经销商看好他的主要原因。

    至少在产品销售层面,段建军称得上名副其实。

    论营销名将的真正素养

    显而易见的是,品牌营销和销售策略,毛京波和段建军各有优势,技能重叠,竞争也就成为必然。如果说毛京波离开奔驰是段建军凭销售赢下第一回合,那么在第二回合隔空对决中,林肯的品牌建设毫无争议的超过了奔驰。

    此时的一个新问题是,既然毛京波可以重新树立林肯品牌形象,那么段建军为何不能凭借产品销售能力拯救奔驰危机呢?

    这里就涉及到汽车营销领域真正的内行门道了。随着近年来供需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汽车经销商群体的成熟壮大,强大的渠道能力成为营销名将最重要的素养,没有之一。

    渠道管理是奔驰当下的最大缺陷

    无独有偶,奔驰恰恰是豪华品牌中引发该变化的始作俑者。2012年的奔驰C级价格跳水,归根结底就是渠道矛盾导致。这一事件导致奔驰全系车型价格中枢下探,进而造成中国豪华车市场整体价格滑坡,让三叉星徽跌尽了百年颜面,奔驰经销商苦不堪言。

    而奔驰的重新振奋,也是由整合渠道开始。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李宏鹏以公平公正的职业素养,大气宽和的工作作风,赢得众多投资人的尊重和信任。

    说起渠道管理,特别是豪华品牌的渠道管理,这是一个外界看不到、实则非常复杂,特别考验负责人综合素养的工作。

    首先,品牌授权必须平衡双方股东利益,也就是必须能让奔驰和北汽达成共识。

    其次,奔驰在华有利星行、中升、现在被收购的仁孚、鹏龙行、波士通达、华星等全国性和区域性主力经销商,平衡大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对稳定价格体系非常重要。

    第三,既要安抚大经销商,还要平衡主力经销商和中小经销商利益,防止出现垄断,保持整体网络的渠道活力。

    暗流涌动难见冰山,可能很多人看不到渠道管理蕴含的艰辛和风险。举一个具体案例吧,当李宏鹏离开奔驰不到半年时间,奔驰就爆发了商用车经销商集体抗议事件,其实之前厂家和经销商沟通中有多次可以平息的机会,就是因为没人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最终才矛盾激化。


    商用车经销商抗议“区别对待”

    额外强调一点,资深投资人和普通职业者对于管理层有着迥然不同的评判标准,除了专业能力,更多从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进行全方位考量。

    李宏鹏、段建军、毛京波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工作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

    毛京波和段建军都是极为追求完美,特别关注细节,区别是前者干练干脆,后者严谨细致。成功源于细节是肯定的,事无巨细让周边人时刻提心吊胆紧张也是真的。

    李宏鹏则是宽和豁达,不自视矜高,对各方意见兼容并蓄,充分给予周边人展示机会,最大程度的调动提升全体系的输出能力。

    管理者综合能力的差距,在奔驰体系力下滑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


    奔驰的囚徒困境

    虽然奔驰因产能限制导致销量大幅下滑,但这不是奔驰经销商忧虑前途的根本原因。

    如果换在2016、17年,奔驰一旦产能恢复,销量回血真的不算事。

    但放在环保政策日趋严苛的今天,随着大排量车型的逐年减少,以及电动车产品的缺乏竞争力,奔驰的未来就真的十分堪忧了。


    由加价到降价的G级越野车

    比如说吧,G级、迈巴赫S级和迈巴赫GLS,是奔驰当下最火爆的加价3大主力,大排量车型号称加价百万元。为啥能加价这么多呢,第一是奔驰的大排量发动机确实真好,第二则是车辆供应确实真少。


    那么,奔驰为何不多生产大排量车型呢?

    你以为奔驰不想啊,这是环保政策逼得。所以奔驰经销商只能眼睁睁看着小排量G级从加价销售到平价卖车,晃晃悠悠奔着降价去了。

    而且,迈巴赫还官方涨价,等于又从经销商嘴里抢了肉,虽说现在能加价,可以后谁也说不准。

    顺着这个话题再聊电动车,由于发展电动化较晚,奔驰的EQ系列车型别说对比特斯拉了,和宝马、奥迪都有差距。

    一位经销商说的特别坦诚,GLC上的奔驰标是百年三叉星徽,能带来20万的品牌溢价,放到EQC的奔驰标就变成圈子里的人——“囚”了,20元都不值,除了降价甩卖没别的办法。


    缺乏新意的奔驰EQS

    EQ系列的崩溃也让一些人对段建军销售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其只能卖畅销车,在新产品突破上缺乏创新思维,销售模式也是从代理制回归并轨制,让经销商分担损失。

    雪上加霜的是,根据政策的推进时间,燃油车和电动车在新车销售占比呈此消彼长的加速趋势,这意味着今年损失的销量,明年可能无法弥补,让奔驰经销商的悲观情绪持续增长。

    或许有人会问,奔驰虽然销量降低,但单车利润提升了,目前主力车型都是平价和加价销售,甚至都原价收购特定二手车再平价销售了。


    奔驰官方认证二手车长期疲弱

    这可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明年经销商最大的苦恼、以及段建军最大的压力就是这些因素累加起来的。

    首先,奔驰今年所谓原价收购的二手车,都是2020上半年的一些特定车型,当时受市场恐慌情绪影响,经销商大幅甩卖,E级最高优惠超过20%,经销商原价回收平价卖出还有的赚。

    问题在于,国产奔驰车型质量一直不佳,导致奔驰官方认证二手车长期疲软,目前趁着车源紧张平价销售,相当于为后期客户投诉提前挖坑了。

    其次,奔驰4s店人力、物力投入巨大,一线城市动辄上亿元,经销商运营必须兼顾单车利润和规模效应的平衡,才能保证可持续良性发展,今年奔驰的销量之低,已经打破了平衡,单车利润不能弥补。利星行、中升、北汽鹏龙、波士通达、华星等主力经销商,又都是以奔驰品牌为利润主力,这意味着明年芯片供应恢复后,奔驰必将开启冲量攻势。

    第三,今年几乎所有品牌都遭遇了芯片难,雷克萨斯的月销量降幅一度超过奔驰,也就是说,2022年一旦产能恢复,所有豪华品牌都必须“玩命促销”,价格战可能会烧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第四,回归到用户层面,今年购买奔驰新车和二手车的消费者都是溢价买车,如果明年奔驰因为冲量终端价格大幅下挫,对于品牌和用户的伤害将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官方认证二手车,可能会彻底元气大伤。

    第五,热销车型的渠道平衡问题,目前迈巴赫、G级、GLE等加价车、畅销车如何分配涉及利益巨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历来都考验销售负责人的公信力和专业力。

    综合以上5点,奔驰面临冲量就伤品牌,不冲量坐以待毙的窘迫。这是资深经销商对于段建军在奔驰前景不看好的核心原因——一旦市场不好,拿销售管理层问责是正常现象。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关于段建军要履新福特或捷豹路虎的传言不时涌现(据传被奔驰内部“竭力挽留”未能成行)。


    经销商大观

    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天。

    尽管被认为难以解救奔驰,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豪华品牌难得的销售人才,段建军在销售上有其独到见解和优势。正如之上所说的畅销车型分配话题,也只有段建军负责,才能勉强在各大经销商集体之间保持公平底线。

    “摘桃”的杨铭

    但奔驰面临的难题是综合因素导致,别说段建军,即使新任的奔驰中国区老大杨铭,同样是难解困局,下期奔驰营销话题,我们将通过赵括和马谡的军事案例,谈谈面对奔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杨铭在奔驰中国区的历史使命和角色定位。

    万次阅读
    436评论
    447赞同
    收藏
    分享
    436评论
    44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