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高考试卷打广告:比亚迪同学你坐下,作为理工男,文综卷不适合你

    觉主老刀头像觉主老刀头像
    觉主老刀2021-06-10

    今年高考的文综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甲企业是我国知名民族品牌汽车制造商,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甲企业目前已拥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这道题,就差直接念比亚迪的身份证号码了,不过有一处表述不太严谨,不是“国内”唯一一家,而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


    题目的内容是这样的:甲企业最初在生产中坚持“垂直整合”模式自行研发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甲企业由于坚持产业链自供体系,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2017年,甲企业开始打破垂直一体化传统,聚焦核心技术与整车生产业务引入优秀供应商,采取电池对外供应、部分零部件向外采购、边缘业务剥离等策略。2018年起甲企业逐步全面开放汽车的341个接口数据、66项控制权限,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供应链开放平台”与供应商共同研究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

    说实话,好难,心疼高考的孩子们两秒钟……


    整个加粗下划线部分都是试卷中题目的原文,包括我给分开的两部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从题目的角度而言,第二部分其实就足以把问题表述清楚了——甲企业最初坚持产业链自供,但是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销量并不理想。17年开始供应链开放,优秀技术对外供应,同时也向外部采购,要求学生分析甲企业转变经济层面的动因。题目已经完整了,那么第一部分是干嘛的

    硬核植入!再读一遍第一部分,作为试题,这部分没啥实际意义,相当于题目开始前来了一段:强大中国车,向新而行,感谢比亚迪为本试题赞助的素材……高考试卷上广告植入,就问还有谁?

    高考中,聚精会神的十几秒,这个“甲企业”一定会深深烙印在学子的脑海里。而这家企业也的确应该被记住!

    比亚迪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08年,第一款插电式混动出来的时候,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当笑话看——电动车?接下来,比亚迪用20多万的唐,实现了百万级别的动力表现,百公里加速4.9S!秦Plus DM-i把亏电油耗做到了3.8L,同样动力有2.0T的水准,把燃油车逼到了死角。而现如今,但凡是有点实力的车企,哪家没有新能源车型?哪家没有新能源产业布局?小米、华为、恒大也都进军造车业,比亚迪说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当之无愧!

    在疫情期间,全国出现口罩荒,价格被炒到几十块钱的时候,是这家“甲企业三天出图纸,一周上设备,10天开始正式投产!一家造车的企业,在十天内转型,当时比亚迪一家生产的口罩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什么叫民族企业?这特么才是民族企业!有能力,且有担当!

    很多人说我怎么老吹比亚迪?是收了钱吗?这样的企业你说我该不该吹?连高考试卷上都吹了,出题老师也收钱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比亚迪做过什么,只是听到这个名字,就本能地感觉到很LOW,然后就本能排斥。你们不知道,在2015年,比亚迪唐上市的时候,汽车行业引发了怎样的震动!那些靠着先发优势坐收红利的国际大车企一下子就慌了!百公里加速4.9S,这是V8发动机才能实现的动力水平!全时四驱,油耗2L?关键是这款车只卖20万!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那一年,比亚迪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车企,而在2018年,二代唐上市的时候,大众的总裁都要特意跑到上海去亲自试驾,如果不是超速被交警叔叔抓了个正着,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奔驰、丰田都没敢瞧不起的比亚迪,被我们自己国内的同胞们瞧不起。它名字的确不好听,它的LOGO我也不喜欢,但是它做到的事情,你了解后会让你震撼,让你振奋!这就是中国的民族企业,民族品牌!总说我们这些年国产车进步明显,但是要赶超合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实在2015年,有一家国产车企,有一款国产车就已经让国际大品牌感到了危机,在那时候,20万的唐就已经实现了对合资乃至进口车的超越,在20万,甚至50万的级别,唐找不到一个对手!只是,你们不知道,不知道而已!

    回到高考试卷的拿到14分的大题上,坚持产业链自供,其实并不是比亚迪销量不理想的真正原因!20多万的唐,有着50万以上合资车的性能水平,或者说比亚迪可以把50万级别的车成本控制到20万以内,这并不是产业链自供的问题,差的是品牌,是认知度,是营销,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认知的提升!

    说比亚迪是理工男也正在于此,会造车,有技术,但是不会吆喝!以至于奔驰、丰田都知道比亚迪厉害,而国内的消费者并不知道。以至于在插电式混动已经出来十多年了,还有很多人以为插电式混动必须要插电才能开。

    然而,高考这么答题是拿不到分的——哪怕是比亚迪刚刚发出的“标准答案”,我觉得也很悬,比亚迪你一个理工男坐下吧,没感受到被语文老师支配的恐惧是吧?语文老师说,鲁迅是这么想的,鲁迅自己说不是都没用。

    我试着答一下,语文老师手下留情:


    一、为什么初期要坚持产业链自供?

    1、因为新能源是创新,在当时也不被业界所看好,缺少产业配套,只能自己造。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2、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话语权。技术被垄断,国外的供应商可以漫天要价,国产车企要承载着高昂的成本,只能被迫走研发之路。


    二、为什么要转型?

    先要谈产业链直供的缺点了,的确可以掌握核心技术,更容易掌握品控和成本,可是这种模式,为了控制成本,就只能是生产什么零部件就用什么造车,不能以研发为先导,也很难实现整个生产线的升级。零部件生产部门只负责给比亚迪一家车企供应,模式死板,很难有效盈利。而车辆的组装生产部门又要受到上游零部件所限,你只能用自己家的东西,别人家的好也不能用,便宜也不能用。整个产业链管理复杂,船大难掉头。

    而转型之后,一盘大棋被盘活了,零部件制造部门可以给其他车企供货,能够单独盈利,而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之后,也有了和供应商谈判的资本。据比亚迪内部人员透露,以前博世给比亚迪供货,开得几乎是天价,爱买不买,而现在报价甚至要低于比亚迪自己的生产、研发成本。

    这也是更为先进的模式,分工更加合理,更加细致也更加专业。

    其实,比亚迪的模式切换值得我们整个汽车行业深思。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那时候没有资格去谈条件,只能用市场换技术。然而市场给了,技术却没换来,甚至就连濒临淘汰的技术都不给我们!最初只能靠着三菱卖我们的发动机自己攒车。

    的确,那时候的国产车是不行,用这人家的发动机变速箱,自己组装,没技术,工艺也落后,就只能打价格战。好在合资车高昂的售价,让国产车在底部有了生存空间。然而,在底部生存,也让消费者形成了国产车低端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30年了都没改变过来!

    如果,我是说如果,当初我们能够由国家牵头,拿出造原子弹、造卫星火箭的精神去自主研发自主汽车,等到有了一定实力和资本再去开放市场,或许要少走不少弯路。好在,我们有比亚迪,有吉利,有长城,有上汽、广汽、长安、奇瑞这些民族品牌,在市场上收复失地,宣告了国产车的王者归来!

    从自给自足,“闭门造车”,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我们国家不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垂直整合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型的过程吗?正是因为有早期我们的艰苦奋斗,心在才能有今天平等对话的底气和基础,正是因为我们那些年的自强不息,才有今天海纳百川的胸怀!

    .万次阅读
    310评论
    484赞同
    收藏
    分享
    310评论
    48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